
拿破崙的敗因
不少人研究戰爭普遍把戰敗歸因於指揮不當或氣候關係,但尤其步入近代和現代,真正原因通常都是缺錢。
在法國大革命的時代,歐洲各國的軍隊基本上都是由僱傭兵所組成─僱傭兵個個都是蛀米大蟲,身嬌肉貴,每天也要支薪,這自然要花很多錢。
不過拿破崙頒布《全民動員法》,使法國成為第一個實行徵兵制的國家,從此當兵是義務,非但不用付錢,而且還能建立前所未有的大軍團,一句「自由、平等、博愛」,就有源源不絕的民族主義大軍,拿破崙便以這支大軍席捲歐陸。
可是拿破崙小事精明,大事糊塗。他在1806年把佔領的荷蘭變成荷蘭王國,當時的阿姆斯特丹是世界金融中心,匯集了世界各地的資金,但是拿破崙卻強力鎮壓阿姆斯特丹的銀行家,讓當地銀行家大舉逃往倫敦,結果世界金融中心就從阿姆斯特丹轉為倫敦,一隻會生金蛋的鵝就這樣飛走了,埋下了日後拿破崙戰敗的伏線。缺錢之下,拿破崙只好將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賣給剛獨立的美國政府。
相反,英國在十七世紀末進行了財政大改革,建立了國債制度及成立了英格蘭銀行,可發行正式的英國國債,令其融資成本遠比法國為低——當時歐洲國王的實質利率都在20%到30%之間,但英國只是8%,之後還不斷降低。
這樣讓英國在不夠力量時,仍有充足財力資助其盟友對抗拿破崙,自己不用出手也可以;等到有足夠力量時,才跟拿破崙一決雌雄。
所以說,一個大國必須確保擁有自己的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否則根本無以與其他大國競爭,更遑論稱雄。有拿破崙這前車之鑑,北京須如何對待及運用香港,已是呼之欲出。
周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