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最初探究外國社會房屋模式,遊說不同伙伴參與,至計劃上馬,過程可謂峰迴路轉,今天「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正式啟動了,希望能幫助基層人士改善居住環境。
事實上,居於劏房及其他不適切住房的基層人士,居住環境愈來愈惡劣,而租金卻不斷上升。在一個既不可負擔又不適切的住屋環境下生活,人會變得消極,孤立。公屋變成他們的唯一希望,但建屋需時,輪候時間也越來越長,故中短期改善住屋的措施十分重要。「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嘗試創造一種新的可負擔房屋類型:「社會房屋」,希望輪候公屋或有其他過渡住屋需要的基層人士,可以有多一個選擇。
我們將透過募集社會上閒置的房屋資源,為有需要的基層住戶提供過渡性社會房屋。計劃期內,目標募集及提供500個適切單位,預計有1,000個住戶受惠。目前初步接獲由26位業主提供的332個潛在單位,稍後會盡快安排勘察,以確定單位是否合乎資格參與計劃。預計今年年底推出至少34個單位,剩餘經勘察及裝修後的合適單位將於明年上旬陸續推出。
也請各位不要再用良心劏房形容計劃,皆因我們不會使用不合法例要求的住房,例如違法劏房,接獲消防安全指示或屋宇署命令的單位。再者,我們盡量不改動單位原有間格,即使沒有間格的唐樓,作出分間時也會根據房屋署準則,而人均居住面積一般不少於7平方米。
租金水平當然是基層人士最關心的一環,租金水平將介乎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的租金津貼最高金額及公屋租金,同時參考房委會租金援助計劃,租金水平不超過租戶入息25%。舉個例子,一個二人單位,租金最高約為$3,640,再視乎申請人的收入而作出調整。
這個計劃的起始是改善基層人士生活,對於惡劣環境又貴租的納米劏房深痛惡絕,我們又怎會走回頭路。
此外,營運機構會提供社區為本的社會服務,包括理財、就業、個人及抗逆力等範疇,並與租戶共同努力,協助租戶於租約期滿遷出單位後,可在社區獨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