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八十年代中剛回香港工作時,內地正推行「改革開放」。當時,香港已被譽為「東方之珠」,是亞洲發展得最成功的城市之一。隨著中國開放,香港處於有利位置,擔當橋樑角色,很快便定位為外國企業通往中國內地的南大門。
香港的法治和專業服務吸引有意在內地大展拳腳的外國公司,先在香港設分公司或亞洲總部,然後在香港人的協助下進軍大陸。
對港商來說,「改革開放」為他們帶來商機。打工仔的就業機會和前途亦變得無限,很多人當時考慮的,不是到內地做甚麼,而是願不願意離開香港舒適的環境,到大陸闖一番。
當時內地生活落後、簡樸,做任何事都特別艱苦,沒有香港人的高效率和「做得到」精神。去那裏工作,身邊的親友必定提醒要帶樽裝水和即食麵。
那些年,內地人對香港朋友表現友善,對香港事物非常好奇。在他們眼中,香港人很棒、很聰明,帶來很多新知識。他們亦感激香港同胞供應內地沒有或很昂貴的日用品和電器。
事隔三十多年,內地經濟起飛了,人民生活亦有所提升,甚麼都買得到,電子科技甚至超越香港。我們作為中間人的角色削弱了。政府數字顯示,外國機構在香港成立公司的增長率,只是每年一、兩個百分點,更多外資公司是直接進入內地投資。
香港人在內地的受歡迎程度也大不如前。有朋友被其服務的國際公司派到內地協助推動項目,竟遭中方的同事反對,他們說需要的是外國專才,不是香港的。最近亦有內地朋友向我表示,關心香港現況,擔心若政治環境繼續惡化,香港很容易被取代。
在一百年間,香港由一個小漁港搖身一變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成績驕人。但現時內地發展更快速,香港必須保持警惕,才可保持競爭優勢,避免被邊緣化。 出身新聞界,現職企業傳訊,愛工作,愛生活,常覺人生路上充滿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