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所謂時裝編輯,我也有過不斷「車」啲無謂字出來的時期,(希望這篇不是,以後也不用多寫),例如推介新季系列,背後有品牌做金主的文字;幸好現在工作的媒體及這裡,老編都沒有給予指示,要寫甚麼或不寫甚麼,很值得感恩。撰文:Carman Chan
身陷資訊海
工作關係要上好多好多網,反而近年已不買時裝雜誌,不是沒有做得比較好的,而是因為實在身陷資訊海中看不完,書架已沒有位置再添新書,印刷品郵費也好貴,當然有例外,上周訂的《The Story of the Face》仍在付運中,剛剛又訂了《1 Granary》的5周年號,因為這個由中央聖馬丁時裝學生一手一腳搞出來的媒體,both有網上有字本,做得確是好,就算郵費(25英鎊)仲貴過本雜誌(20鎊),都忍痛打開電子荷包買了。
「局內人」又如何
我相當後知後覺,應該是兩年前才發現1 Granary的存在,在時裝資訊網頁茫茫大海中,例牌的產品速報、show report、設計師專訪……還要追蹤一大堆名人的Instagram,累到不得了,也看偏向商業層面的《Business of Fashion》,每天都一大堆集團發展動向、電子商貿新知,其實一個小編輯,看了這些好像是「局內人」要知的新聞,又如何,當我得知《BoF》得了LVMH少量注資,更覺得這個媒體離時裝作為創作的重心更遠,也更離開時裝與社會千絲萬縷的關係而不問。
時裝與社會
但1 Granary這班時裝學生,在繁重的功課以外,不是只躲在學院的象牙塔中,還會問時裝與社會一些核心問題,好像專訪時裝評論人Cathy Horyn,談時裝批判思考的重要性;會跟PETA善待動物組織負責人探討時裝的未來應否走向vegan(而答案是肯定的);會問時裝教育的價值,是否只在乎學院的排名、畢業學生有幾多成能進大機構工作(而聖馬丁是全球排名第一);這些疑問,都源自對現存既有系統的反思與疑竇:到底時裝工業出了甚麼問題。今期5周年號開宗明義期望讀者「思考、質疑、改變、提出建議,在理論上和實踐上採取行動。(We want to get you thinking, questioning, changing, proposing, taking action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作為一位業內小薯仔,能夠做的,便是掏腰包作些微實質支持,也激勵自己可以想多一點,也行前多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