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選與香港區議會選舉相隔不到兩個月,人們很自然把兩者拿來比較。當中最多相同的關鍵詞是「年輕選民」、「網絡世代」等;兩地都有異軍突起的年輕參選人,一舉擊倒政壇老將的情況。周六那天看台灣電視點票直播,有評論員說,選舉前夕當地高鐵人流量近30萬,是高鐵營運以來的第五高;南下乘客佔18萬,更是高鐵新紀錄。他說,估計這是在外地工作的年輕人,趕回家鄉投票之故。從點票結果看,蔡英文連任,除了是香港強推《逃犯條例》的因素,年輕世代選民支持是另一關鍵。
台灣這次選舉,其實就是世代之爭,由此伸延至對兩岸關係、對基本價值的取態之戰。選前有一次韓國瑜造勢大會,上台發言的是連戰和吳伯雄這些國民黨大老。有人說,國民黨這是把家當也翻出來一拼,可是,年輕一代會覺得連戰和吳伯雄這些巨擘是跟他們站在一起嗎?連戰與吳伯雄他們登台講一段話,是否就能夠拉到新一代的選票?說到底,連吳兩位國民黨前主席,能夠做到的,充其量是鞏固國民黨「鐵票」,包括軍公教系統或退伍軍人。對於爭取新世代票源,幾位發言打氣的國民黨名宿,恐怕是會比較吃力的了。
於國民黨來說,這次挾「韓流」之勢結果卻是慘敗如斯,說明台灣政治版圖確實出現根本變化。至低限度,1949年之後曾在寶島叱咤數十年的國民黨,在如今年輕一代當中的號召力大不如前。一旦國民黨的「鐵票」消失,要呼喚新一代選民支持,那就不是黨主席吳敦義辭職便可解決。有分析稱,國民黨大敗是因為領導層內鬥,以及在兩岸議題與民意脫節,除了這兩樣,國民黨是做不到與時並進。相反,時間則是站在年輕一代那邊,若然仍是故步自封,未來日子國民黨舉步為艱,最終走向邊緣化並不為奇。
對任何政黨而言,包括香港的政治組織,台灣這次選舉是一面鏡子。每到台灣選舉,不少香港政界中人都渡海觀戰,這當中可以看到多少可供學習或思考之處,他們在吃過牛肉麵與肉燥飯之後,在回程的飛機上,應該是時候好好的想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