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多人成日都問我:喂阿Kay,可唔可以講多啲關於香港嘅嘢? 當然冇問題,「本土勢力」,夠貼地嗎?字眼夠敏感嗎?
上周末從新聞中看到一個久違的名字:鄧達智,不幸確診的他近年雖然以「盤菜KOL」自居,但九十年代曾經是香港時尚界最響亮的名字,甚至坊間會將鄧達智與「再前輩級」的Vivienne Tam及Walter Ma等初代香港時裝設計師齊名。但老實說,香港時尚界的本土勢力算是人才輩出嗎?不,相反是出現大斷層,不是說江山沒有才人出,是普遍港人都Ignore「香港Designer Label」。試試走上街頭問10代20代後生仔,會有人認識憑獨特布料站穩巴黎時裝周的ANAÏS JOURDEN嗎?又會認識曾參與電影《飢餓遊戲終極篇:自由幻夢2》服裝設計的Robert Wun嗎?大概他們說得出的香港品牌只有陳冠希的CLOT與余文樂的MADNESS!
點解?根據「Brain叉」的神邏輯,以前無論你有幾叻,都要等伯樂出現。但今時的確唔同往日,就算只剩下一部手機,任何品牌都能夠建立宣傳平台,而目前只有兩個Season資歷的本土新勢力CODA,算是近期的一大驚喜。首先CODA並不是由零開始的Designer Label,它是由上環小眾Select Store「GRAPH LAYER」兩位店主創辦,這種做法雖屢見不鮮,就像I.T有izzue、D-mop有BLUES HEROES,但勝在GRAPH LAYER的實體店及Social Media的定位做得好,自動篩走需要大Logo或跟Trend買衫的潮童,CODA則專注於雕琢布料及細節處理就好。眼見品牌近日開始出現在日本時尚界KOL金山大成身上,CODA往後能夠登陸日本Select Store嗎?實在令我拭目以待。
或者CODA只能代表少眾品牌,如果是CASETiFY呢?它絕對是我近年最敬佩的本土勢力,有麝自然香定律,已故一代NBA傳奇巨星Kobe Bryant、英國廚神Jamie Oliver甚至日劇大神木村拓哉等星級用家是最有力證據,加上近年更頻頻策劃不同聯名企劃,無論動漫、潮流或生活文化都能參一腿。最新的聯名更是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合作,在官方授權下將最標誌性的「Meatball」及「The Worm」Logo轉化成Apple周邊產品,或者CASETiFY早就到達收成期,但能夠仍然以「百分百香港營運」的品牌自居,才是最令人敬佩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