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我在本欄提及對愛國教育的一些看法,簡而言之,是發乎自然的推動,讓人自然而然受感化。但觀乎現在香港呼之欲出的推動愛國教育方式,不是把歷史科中國化或中共化,便是有要把普通話取替粵語的狂語,這種嘗試的改革便是強人所難。要知道我們每人都生活成長在所居住的空間,而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自然是切身的事物,所以木土化比中國化來得更親切和自然。然本土化並沒有否定中國的意味,而是把本土的特色保留而已。舉例說,若在香港中學中文的課程裏加入木地的作家名作,而不一定要把中國古文或五四運動時的文章成為主位,這便增加了本土化的色彩。但究竟要用多少作比例才算平衡?以往中學中文科曾經沒設範文,這樣又怕流失了中國文化的傳承,但若都只注重古文,那麼五四運動的白話文運動便徒勞無功。所以,本地的文章、早期的白話文、中國古文能夠適當取材,這才能建構出一種平衡的教導。
台灣教育部最近亦擬將高中國文文言文比例由45-55%減至30%,於是引來多方的反對。這就正如早前教育部擬議把中國史內容減刪一樣受到反對去中國化的人的評擊一般。但其實怎樣的比例才算是保留固有中國的傳統文化,這個很難下定論。正如我剛出提出,若果本土文學,中國現化文學和中國古文這三方面都能佔30%左右,我認為那已經是一個可接受的分配比例了。
在政治上來說,本土派與愛國派似乎有矛盾。我沒說愛國派等於建制派,因為兩者的愛國觀並不一定相同。若果事事把本土派取替,而「夾硬」要把中共的歷史觀和想法加諸港人,那便反而引來反彈。就如在殖民地時代,英文的教育並沒能取代中文的教導。適當的做法是令人覺得本土和愛國並沒有衝突,而是互補不足。這就如天主教或基督教要傳揚福音時,也採用本地的文化來結合耶教的信仰精神,把能夠配合的如音樂和習俗等,融合聖經的真理,這樣便顯出本色化的傳道方式。現時,香港人把本土派和建制派對立起來,相信便是因各走極端而引發出來的觀感。若果雙方面能放低成見,肯聆聽對方的訴求,這樣,香港未來的發展才能配合國情,也符合下天下的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