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前組織了一次大型遠足,目的地是東澳古道,探索沿途的歷史建築、考古遺址等。
從東涌站出發不過20分鐘就來到了東涌小炮臺。這座炮臺只有兩座炮塔,建於清嘉慶年間,與東涌炮臺互相呼應。從這裏眺望對岸就是赤鱲角機場,清朝時這裏扼東涌以西海峽,保衛著市鎮免受海盜滋擾。
小炮臺外有一從赤鱲角虎地灣搬遷過來的唐代灰窯。此窯頗大,窯座窯爐完好,上部半圓頂窯身保留了一半,實在難得。唐代燒石灰的窯爐在香港發現的很多,東澳古道沿線就有不少。䃟頭村曾經發現唐墓,那裏可能是唐代屯門駐軍居住的地方。沙灘上滿布貝類蠔殼,甚至形成沙堤堆積,偶然還看見明清陶瓷碎片。這些數量可觀的蠔貝,可能就是古人燒石灰的原材料。這就解釋了從東涌到大澳沿線這麼多灰窯的原因了。不過,灰窯的基本結構,在唐代也可能是用於煮鹽。其功能到底為何,需要考古學家仔細分辨。
東涌小炮臺挨著古老的馬灣涌村,漁船棚屋風貌原始,呈現廣東獨有的漁村特色。卻又緊鄰著公共屋村。原生態與現代化之間連個緩衝的空間都沒有,這就是東涌新市鎮急速發展的一個時代突兀。
未進入東澳古道前,我們嘗試在小炮臺附近的山上尋找古代石刻。這個石刻表面刻有疑似棋盤的陰文,自1976年被發現了之後就沒有在任何官方文獻記載。大夥兒在山野間尋找了好一會,無功而返。看來尋找古代石刻的行動還須繼續。
位於東澳古道入口沙咀頭的侯王宮,供奉的是南宋國舅楊亮節。古廟對開的海面據說是宋元海戰的地方,不知道水下是否有沉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