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8-10-05 06:00:00

查冊說故事

分享:

查冊是調查新聞中重要一環,由尋找目標人物的背景,到一塊物業或土地的業權狀況,查冊都有一席位。
 

傳真社很多調查報道,都有查冊這角色在其中。以今年5月發表的報道為例,位於落馬洲河套區東北面的蠔殼圍(圖)共2,600個地段,過去十年至少有802個地段有業權變動,佔該處私人土地三成業權,業主由個人、本港私人公司甚至海外註冊公司都有。

這個報道主要是以翻查土地註冊處的土地登記冊(Land Register)為主,它用以紀錄土地或物業交易狀況。我們從翻查蠔殼圍一帶過百份土地登記冊,梳理出這裡的業權變化︰至90年代或之前,持有該區土地的主要是一班姓林或姓張的村民。踏入2000年後,業權開始出現變更,至2010年後交易漸見頻密,差不多這時候政府公布河套區規劃摘要。現時看到寧靜清幽的魚塘及濕地,未來可能有重大改變,背後帶出的問題是,為何一塊難以發展的濕地保育區會忽然「炙手可熱」,投資背後有否涉及未公布的發展計劃?我們就此以作紀錄。

很多人認為,查冊只需要安坐家中翻查文件便成事,但現實卻是不簡單。首先查冊成本所費不菲,就如上述蠔殼圍土地業權的調查,購買一份記載完整資料的土地登記冊需付25元,若要知道更詳細的資料如土地條款等,就須額外購買政府租契等文件,最低消費100元。小數怕長計,若要認真進行查冊式的調查,費用可以很可觀。

有錢買文件,也需要花心思梳理資料。不少買家是以公司名義持有蠔殼圍的土地,我們先透過公司註冊處文件得知業主身份,再將各方同類的資料串連在一起,例如股東或董事成員、申報地址等,發現很多地段持有的公司表面看似不同,實為關連人士。

以往有高官涉及僭建或囤地的重大新聞,都是靠查冊證實的。香港的查冊制度,算是有頗高透明度,然而條例總追不上時代變遷,像越來越多公司在海外註冊登記,以香港目前的查冊制度,難以得知實際持有人身份。蠔殼圍有逾300個地段的買家涉及以離岸公司隱藏股東背景,究竟是誰買了這些土地?調查也只能在這裡止步。查冊並不是只為揭穿某一方私隱,透明度高的查冊系統讓任何人、不止是記者,也可以成為監察社會的一分子。

adbl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