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六元宵佳節,香港電台於時代廣場舉辦「戲曲天地 梨園之最2016」頒獎典禮,活動中,雲集紅伶老倌,見證各個獎項誕生。
「梨園驕子」旨在向粵劇界前輩致敬,表揚他們一直的付出和努力。兩位得獎者:尤聲普與陳好逑都是受行內行外敬重的紅伶,他們獲獎,自然是實至名歸。揭曉時全場站立,以熱烈掌聲予以恭賀時,場面感動。普哥與逑姐春秋已富,但依舊不離舞台,雄心猶在,對演出負責,對角色塑造有研究,而且功不離身。以逑姐為例,到今時今日仍然努力練功、走圓台,為的就是時刻保持最佳的狀態與身段,把戲演好。看著前輩繼續奮鬥,那種活到老、做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才最值得敬重、最值得表揚。
每位得獎者都會被邀請分享感受。資深擊樂領導高潤權獲得「梨園之最 擊樂領導」,他的分享最令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先感謝父親的栽培,以及同行同業的鼓勵,更給予珍貴機會讓他在大龍鳳劇團,為麥炳榮、鳳凰女掌板,這些都是讓他吸收經驗的寶貴機會。高潤權一向寡言鮮語,他一番感言,令我感動。很多時候,觀眾都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演員身上,其實,再好的演員都需要鑼鼓與音樂配合,才可以把演技盡情發揮,把武藝子彰顯。我想,這個獎項都或多或少地對演員以外的粵劇從業員多一份鼓勵吧!
活動統計了過去一年,本港上演的粵劇(全劇) ,次數最多的十個劇目。由於去年有演出場數相同的劇目,因此出現了11齣。當中9齣屬於唐滌生作品,而且盡是家喻戶曉的名劇。這結果反映了一個現象,自唐滌生1959年離世後,其作品一直都為粵劇界所廣泛上演,甚至在市場上有重要的影響力,而且沒有絲毫減退跡象。
細心想,唐氏作品常被點演,甚至佔據藝壇及市場至如此景況,究竟孰好孰壞?我們都着力培訓演員,但是欠缺編劇人才這老問題,其實一直都糾結着,好像找不到可行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