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在葵芳邨20年,但從前甚少跟鄰里交流,認識的街坊真是『五隻手指數得晒』。現在一落樓,碰口碰面都是平日陪診照顧的長者,他們不單主動跟我打招呼,還很熱情邀請我去飲茶。當中有位婆婆時常跟我『煲電話粥』,常常說『好掛住妳』,實在很窩心!」阿花說起跟長者相處的點滴,不禁會心微笑。
60歲的阿花笑言自己當初成為「樂助有里」計劃(註)義工「樂助友」,全因被宣傳單張上「陪診」二字吸引。「年輕時只顧工作,不太關心健康。現在『年紀大機械壞』,睇醫生次數都多了。陪診除了可以幫人,亦可趁機了解健康資訊、醫療服務及社區資源等,萬一將來身體有毛病時,也不用徬徨。」
即使疫情嚴峻,阿花亦風雨不改陪伴長者到醫院覆診。「有些獨居長者無人陪、有些行動不便要人扶、有些記性差或目不識丁需要人幫手聽姑娘講解……我們『行得走得』更應幫忙。其實只要做好防疫措施,便不擔心受感染。」她坦言由於每次覆診都要輪候一段長時間,期間便跟長者傾談,自己也因此變得有耐性及學會與人溝通。最令她意想不到的收穫是街坊情:「最初我以做義工心態參與,跟他們只會一期一會、噓寒問暖。但現在我們就像家人,有說不盡的話題,閒時也會見面。」
計劃社工Korver表示:「有見葵青區的人口老化問題嚴重,惟現行的照顧服務如陪診及送飯等供不應求,我們希望透過計劃連繫社區人士成為『樂助友』,提供在家及外出支援服務,以鄰里支援網絡填補服務空隙。」他分享於第五波疫情時,「樂助友」除了無懼感染風險(當然要做好防疫措施)繼續陪診外,更主動致電慰問或派送物資予平日陪診的長者,可見「樂助友」與長者的關係不只限於服務。對此,阿花表示:「在我們一家確診時,一班街坊也很關心我及送上物資。因此康復後,我隨即歸隊,希望幫到其他有需要的街坊。」
(註︰「樂助有里」計劃由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關注家居照顧服務大聯盟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