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完不久的時事專題節目《好睡好起》不單在本地社交媒體引發討論,過去一段時間搜索睡眠等字眼的數量明顯增加,睡眠窒息症受到的關注大增。香港以外,節目在內地同樣惹來關注,消息流傳廣泛,往往出現失真,好似受訪「公職王」霍啟剛接受睡眠窒息症的測試相,網上變成「病危」的證據,令當事人哭笑不得。
《好睡好起》請霍啟剛做睡眠測試,證實他有中度窒息症,做議員公務繁忙,休息時間本來就不足,睡眠質素好壞值得正視,但在網上廣傳後,竟然變成太太淚灑滿面、兒女哀痛的「病急訊息」,令人大感無奈。霍啟剛的傳媒朋友分析,認為這是標題黨惹的禍。網上資訊氾濫,要吸引眼球就要誇張,於是小問題就化成重病,做測試的相片就包裝成重病昏迷,產生誤導,務求可以在資訊海洋中突圍而出。
依照新聞理論,標題可以畫龍點睛,應該突出重點而不失翔實才是好標題,最感嘆是有時受眾對於消息的準確性要求很低,總之但求「得啖笑」。同樣,個別網絡平台為了追逐流量,對各類不盡不實,侵犯他人的資訊採取容忍以至包庇的做法,成為根本亂源。
最近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載了一段三姐煮酒香肉的短片,一個星期有近40萬的人次觀看,而且有近2,000個讚。短片曝光率高,有人分析原因是評論的人夠多,這些評論無論彈讚,都能刺激轉發。另一個可能原因,是短片用了個標題「三姐獻技一take過」,大家好奇想看看怎樣一take過,於是觸發了流量效應,愈傳愈多。如果這個分析正確,名人加標題成為一定的收看保證,這個規律無論是傳統媒體抑或網上世界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