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瀾燈塔,香港現存5座戰前燈塔之一,當年由大清海關興建,於1893年落成啟用。紅白色的「典型」燈塔外形,令它的魅力與鶴咀燈塔不遑多讓,可惜要登橫瀾島,卻是困難重重。
最常在收音機天氣報告中聽聞的橫瀾島,原來屬香港東南面蒲台群島的一部分。它由橫瀾頭(北)與橫瀾尾(南)兩個小島組成,燈塔位於橫瀾尾。這個位置偏遠,沒有平地又沒有人住的小島,平常要合法登島,需要先行向政府申請,因此,正常來說很難接觸這個集導航與氣象資料收集於一身的燈塔建築群。
橫瀾島曾經是有人住的。那是燈塔在1989年8月,改為全自動操作之前的百多年間,當年忠心耿耿的燈塔守護者,在杳無人煙的荒島上全天候守候,確保燈塔運作正常。以往在香港的燈塔主管,一般都是英國人、澳洲人或中歐混血兒。後來華人漸漸取代燈塔主管的位置,當局對燈塔人員的要求也日漸提高。管理燈塔的高級員工,大都是讀工程,熟悉電子機械運作。而一般負責燈塔或其他輔航設備的基層人員,都出身於水上人家,因為他們熟水性、能捱風浪,而且十分勤勞。
燈塔守護者
燈塔的員工宿舍內,有簡單的家具和少許娛樂設備,如電視機、象棋和飛鏢等。其餘時間,他們可以看看書、翻翻雜誌,或到岸邊釣魚、拾貝螺或捉螃蟹為自己加菜,但若要與家人和朋友聯絡,便要等到工作滿一星期才可放假回家。
當年登島,曾在橫瀾島工作的前海事處技工還告訴我一個小秘密:「電視天氣報告中預告大霧那段『嗚-嗚-』聲,正是橫瀾島濃霧警號的聲響!」話說在使用電動響號之前,船舶都是靠坐落在橫瀾島發電機房上的一座古董霧號,由蒸汽所產生的壓力吹響警報。濃霧警號一響,方圓幾海里的船隻都可聽到,提高警覺,但卻令島上人員的耳朵痛苦不已!
陳嘉俊Jan
「野外動向HK Discovery」創辦人,參與多項本港及海外大型生態旅遊顧問項目,每年籌劃「野外長征」探索體驗計劃,並主持生態旅遊節目《探索大世界》,足跡遍及南北極、婆羅洲、塔克拉瑪干沙漠等地。最近更推出免費行山App「野Guide」Hiking Guide,讓遠足新手都能夠輕易感受香港郊野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