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4-01-10 04:31:55
日報

比亞迪跑出 突顯中國製造業能力

分享:
比亞迪跑出 突顯中國製造業能力

比亞迪跑出 突顯中國製造業能力

2023年第四季,Tesla的電動車交付量達48.5萬輛,雖然超越預期,但低於比亞迪的52.6萬輛,失落了電動車產量一哥的寶座。其實,這只是電動乘用車的比較,比亞迪還生產巴士、貨車及各式混能車,總產量比Tesla強很多。

Tesla的創辦人馬斯克就是因為看到中國在製造業方面的強大潛能才冒着政治不正確的指控,跑來中國設廠的。Tesla能由虧轉盈,亦全靠上海廠的高效,來降低整體的生產成本。

馬斯克親眼看到中國的生產能力後,自愧不如,認為中國遲早會在新能源汽車方面超越Tesla成為世界盟主,只是沒想到這天這麼快就到來。

2023年,比亞迪累計銷售新能源車302.4萬輛,比Tesla的181萬輛多67%,拋離了一段距離。不過,Tesla生產的主要是中高檔的乘用車;而比亞迪生產的卻有不少是十萬元人民幣也不到的平價車。正因為大小通吃,中國已在過去幾年,先後超越了美國、韓國、德國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乘用車出口國。

中國的汽車製造業素來落後,今次能夠大翻身,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造車業要轉換賽道,由製造汽油車轉為製造電動車;導致美國、日本以及歐洲諸國,之前在製造汽車引擎方面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一下子被抹走,讓中國有機會在同一條起跑線與他們作賽;如是令中國在製造業方面的優勢得以顯露無遺。

adblk7

中國的本土市場大,2022年全球乘用車的銷量有6,870萬輛,其中2,360萬輛(34.4%)在中國出售。有這麼大的市場需求,已足以支持本土製造業的成長,不用受制於外銷。此乃中國發展自己獨有技術的基礎。比亞迪能在自研刀片電池方面有突破,很大的程度是靠規模大,更容易積累經驗,收到量變質變的效果。

造車業歷來都是組裝比重相對高的行業;有些公司的專長是造引擎,有些專造換檔的離合器,有些專造底盤,有人專造主軸,亦有人專造外形設計。很多大牌子亦只有一半左右的零部件是由自己公司製造的。比亞迪卻有七成的零部件都是由自己公司生產的。電動車生產的三大關鍵環節:電池、電動機(摩打),以及AI自動控制,比亞迪都有自己研發的專門隊伍,不像Tesla那樣,在電池方面有短板。

中國製造業的優勢是產業鏈齊備,而且不但有技術人才,還有生產管理人才,自給自足能力遠比西方國家高。中國原先並不介意採用一些西方出產的零部件以取長補短,但近年西方國家卻在美國的挑動下,對中國進行抵制與禁限。問題是西方在產業鏈方面的短板遠比中國多。西方的做法可謂是以己之短,攻人所長,實在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