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連續第四個星期寫批評高官的文章,同事笑言「畀嫻姐抖吓得唔得」,可惜事與願違,今個星期有事情不得不寫。這人正是熟悉勞工福利政策,傳聞獲林鄭邀請加入建制、被喻為民主黨大腦的羅致光。
記得很久以前,民主黨另一大腦兼文膽張文光,被人問及為何參與教育界功能組別選舉,但卻反對功能組別存在時,回答說:「我進入建制,就是為了消滅建制……」邏輯上很難理解,學今天的潮語是有點「膠」氣。然而,當時在其支持者面前,卻是不失志氣。
可是,今天獲禮待「走入建制」當局長的羅致光,當然沒有「破壞建制」的心,因為他已成為了建制的一部,甚至是比建制還要建制。又一例子,當坐不同位置,腦袋也跟著走。
日前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就貧窮情況舉行公聽會,有一名六十七歲婦人在會上表示,過去兩年曾應徵鐘點工人、診所清潔、連鎖快餐店等十份工作,但都沒有回音,故現靠執紙皮糊口。
羅致光立即強調政府已增加福利開支云云,更表示「佢可以搵勞工處去協助佢就業。」黃婆婆聞言即時落淚。
我相信,羅局長並不是他昔日泛民戰友口中的「冷酷無情」,而是他已完完全全地站在建制之核心,以局長的角度,機械地解答了這個問題。這不是冷酷與否的問題,而是貼地與離地之別。勞工處幫到忙的話,還需在立法會訴苦嗎?作為掌管福利的官員如此不熟民情,那跟閉門造車有何分別?
自從上次提出了「人活到120歲」的笑話後,今次再因言論出錯而受各黨派的批評。反思,為甚麼站在不同位置,思維也會跟著改變,比建制更建制,難道是權力令人改變?
周一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