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日本穿搭App「WEAR」嗎? 大概5、6年前吧,當時在香港潮流圈瘋傳,原因是找來香港某潮流雜誌舉辦特別企劃,軟硬兼施下不少合作開的Model、網絡名人(當年好似未有KOL這字眼)、潮人,都日Po夜Po自己的OOTD,就是所謂的「潮人必備」App!
以香港地的速食文化,WEAR的熱潮自然也是Easy Come, Easy Go,據說比起那本雜誌的原定企劃完得還要快。但這陣子心血來潮重新裝App,那些年的潮人Account變曬殭屍帳號固然毫不出奇,當然這亦不是重點,重點是WEAR平台上出現得最多的Hashtag,就是「GUコーデ」及「UNIQLOコーデ」(註:コーデ意思為穿搭),明明是同一堆GU/UNIQLO,何故在演繹上會有咁大差別?
先小人後君子,說難聽一點,普羅大眾對於衣服的概念就是遮羞作用,只有大概20%人會對時尚潮流有所執著,而對其餘八成人來說,數十元的淘寶貨或Fast Fashion是能夠經常替換的「恩物」,有人更覺得「追潮流」是極度On_的行為,但問題是說這番話的人,偏偏又會亳不吝嗇於數千元的波鞋或日本手造眼鏡,甚至幾十萬買隻錶。正正就是這種「Itemize」的價值觀,才會造成香港人有種以為戴副金子眼鏡又或者著對Air Dior,就是Fashionista潮人的錯覺,但實際只是「跟車太貼」的時裝車禍!
事實上東京有著不少從鄉下地區「上京」打拼的「貧乏者」,但與香港人最大不同是對待衣服的心態,一件GU在他們眼中是某風格的最後一塊拼圖,反而不是一件印有大Logo的潮Tee,而上京族亦樂於其中找尋穿搭樂趣。再者,WEAR不但提供展示OOTD的平台,亦會將這些大數據化用途的hashtag,回歸基本以editorial形式編寫主題特集,讓WEAR用戶主動提交更具個人特色的OOTD,變成某主題特集的內容,如此良性循環才是潮流平台應做的事。
相反某些一味只餵Fashion News要買乜買乜的指標潮流網站,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