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二加入女童軍。當初加入的原因好簡單,就是為了穿套和校服完全不同的制服。穿上制服在校內遊走,有種「好威」的感覺。「好威」不只是因為那套制服,而是套制服所賦予的身份。
要加入母校的制服團隊,需要經過老師甄選,只有全班考首十名的同學才有機會參加。中一時我的成績沒有那麼彪炳,無法加入校隊。得悉有師姐在女童軍總會開辦一隊深資女童軍,二話不說便參加了。連跳三級,比學校的女童軍更高級,當然有一種少年得志的感覺。
然而,將我留在女童軍團隊不是套制服,而是通過參與所建立的友誼、知識和自信。團體生活令我們學懂與人相處,互相尊重,但並非所謂的「包容」。尊重不同,但不會包容過失,否則不會進步。
領袖對我們完全信任,給予很多空間計劃活動,並非由上而下的極權操控。記得回歸前的大會操邀請了內地的少年先鋒隊表演步操。年紀小小的隊員能操得如此整齊令人嘆為觀止,頓時聯想到中國奧運選手經常做出完美動作,其經歷極權訓練下的無限辛酸。
香港有超過10個制服團體,幾乎每一個的宗旨都是為發展青少年的德智體群。我敢說,我的訓練令我從尊重中建立自信,這亦是制服團體的真諦。
至於新成立的香港青少年軍(圖)則像個謎,成立過程隱秘,典禮並不公開,完全沒有透明度。理念撲朔迷離,疑似極權軍隊式的訓練不見得能令青少年自我發展。再者,如團員「被加入」的傳言屬實,則毫無尊重可言。
有限的認知令我覺得青少年軍只是香港版的共青團 ,只是政治鬥爭工具。
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