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天性,但不是每位父母都能懂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長認為只要多和孩子說話,這就是和孩子有良好的溝通。其實,與孩子溝通是一門藝術,「一句話說得人笑,一句話說得人跳」。雙方表達方式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所以溝通不良就會出現「自說自話」的狀況。
時代轉變,新一代父母及子女均對彼此有更高的期望,父母會認為子女難以管教,子女亦覺得父母過時落伍。在溝通的過程中,父母可能覺得孩子很固執,其實父母也很堅持。有時候父母說孩子很霸道不講理,其實父母也可能沒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與機會,或給予尊重及選擇。有些父母說孩子很沒有耐心,但不少父母在教導孩子時也常沒甚麼耐性。因此,不少父母與孩子溝通,往往是有「溝」沒有「通」。
家庭發展基金總幹事羅乃萱(圖中)在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恒傳感言》訪談中強調,父母應視子女為新相識的朋友,主動關心與問候,投其所好並融入子女的世界,與子女有共同話題,建立溝通橋樑。她認為父母應以欣賞的角度向子女學習,並須放手、放過、放眼、放心,讓子女敢於冒險,敢於嘗試。
為了解決和孩子溝通的阻礙,父母需要具有「共情」(Empathy)的能力。1905年,德國心理學家Edward Titchener 及James Ward 創造了「共情」。它又稱同感、同理心、移情等,是指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並對他人的處境作出適當反應的能力。其實只要父母和孩子雙方都能夠有共情能力,包括「聽到」:通過傾聽明白對方的想法和情緒;「聽懂」:能夠明白對方為什麼會產生某種想法和情緒;「互動」:能夠把自己的建議和感受,以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相信父母同孩子溝通沒難度,不用再怕「雞同鴨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