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7-07-31 06:00:00

真相以後

分享:

當傳媒廣泛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長子牽涉「通俄門」事件,特朗普再次大力批評傳媒報道「假新聞」。事實上「假新聞」這個用詞,在主流社會越來越常見,尤其是在政壇。一些政客遇上他們不同意或對他們不利的報道時,隨口便會指控傳媒機構發放假新聞,無論消息是真或是假。特朗普便是這方面的表表者。


正因如此,特朗普選擇減少與傳媒接觸,用自己的Twitter戶口直接發放消息與人民溝通,更說要給公眾提供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有些人認為另類事實的同義詞就是謊言。最近更有報道指在他在頭六個月的任期內,先後發表了八百多項虛假或誤導性的言論。


有西方評論員指我們生存在一個 post-truth society,即真相以後的社會。Post-truth 被牛津字典選為2016年最有代表性的用字,這個形容詞的定義是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牛津字典預測這個形容詞會為我們這個時代作定義。


假新聞並不是新事物。在網上世界普及化之前已有很多印刷刊物,冒着惹上官司的風險,專門報道沒有事實根據的消息吸引讀者。這些刊物一般被稱為小報,「小」代表它們不重要,讀者會當作娛樂,不會相信內容是真實的。

adblk5


但在今天的數碼世代,假新聞主流化了,在「大」傳媒也可找到。電子傳媒及社交媒體加大了「新聞」的流通率,流傳速度亦快了很多。調查顯示很多人,尤其是千禧年代出生的一代人,不會仔細看內容,亦不會理會其真實性,見到吸引的標題便會經社交平台轉給朋友。


為爭取市場和相關的廣告收入,大都着眼於新聞更快更轟動,能否被瘋狂地廣傳(viral);至於消息是否準確、消息來源是否可靠,都是次要。若有不準確的地方,大不了就是隨後修改。


難怪最近與老行家聚會,他慨嘆,當一個國家領袖也在說另類事實,而傳媒機構主張爭取的是眼球而不是真相時,他已不再認識新聞這一行了。專家沒有辦法,我們這些普通市民只可精靈一點,不那麼容易相信所看所聞的一切,要自覺地判斷接收到的「新聞」是否真實。 

adbl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