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4-07-05 04:30:27
日報

神奇朽木抗抑鬱

分享:
藝術家 馮孟忠

青年藝術家馮孟忠及其作品

城市大學一項2020至2023年的調查發現,36.3%中學生家長有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有中度至非常嚴重焦慮的則有15.5%。這個數字比小學生家長高出大約一倍。無論甚麼原因,都教人不安。

面對近年愈來愈多的壓力,一定要想辦法減壓。最近認識了一名青年,他用木頭來表達心靈,構成一組名為《變》的木畫,真的把朽木變為神奇。我想,即使我不懂木刻,也可以透過觀賞他的作品,抒懷減壓,休養生息。

他的創作材料都是木頭,令人馬上想到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破壞大自然,就是破壞人類的生存條件。而且,樹木象徵堅挺不摧的生命力,就像人類的抗壓精神;即使幼小的樹枝折了,但馬上可以接枝重生。循環不斷,生生不息,都是人和樹木的靈魂。

從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對木頭很有感情,知道這些「情人」的分寸、厚薄、紋理、質感,然後按照它們的性格、脾氣、心情,細心呵護,精心琢磨。最特別的是,不同的木塊有不同的層次,色澤深淺也不同,他於是按照這些特徵設計構圖和內容。不要以為甚麼都是硬的,雕琢之前,可以用水墨畫在木板上,把傳統國畫與木刻藝術結合起來。我忽然想到,雕琢玉器不是先看玉石的形狀和色澤才下功夫的嗎?咦,馮孟忠,這位年輕的「藝術魯班」,不是同樣活現「木不琢,不成器」嗎?

adblk7
藝術家 馮孟忠

由一塊木頭變出來的水塘風景,心隨水流,奔騰千里。

至於他取材的內容,也充滿潛在的心靈爆發。原來他走到哪裡,就把生活積累下來的感受與景物結合起來,幾分鐘就能捕捉和決定題材,印在腦中,對着木板就爆發出來。為甚麼頃刻就能爆發?因為平時的積壓、年輕人如梗在喉的疾呼,都可以化為他的意筆。就這樣,我行山時經常看見但已毫無感覺的水壩,他卻可以變成氣勢磅礡的木頭飛瀑(如圖),抗拒抑鬱,也在求變,寄託着我、你和俗世的心潮。

我問他:「為甚麼你的作品全部沒有名字?」他答得很玄,但也有哲理:「關鍵在心,名字已不重要。不斷想名,求名,爭名,不是很累嗎?還能減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