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8-08-17 06:00:00

科技與體育採訪

分享:

社交媒體上看到同行出發採訪亞運的照片,七部相機、長短鏡一大批。想起的是以前採訪亞運和奧運的日子,除了相機長短火,還有大量菲林。記得1984年洛杉磯奧運,從香港帶了300卷菲林遠渡重洋去美國,那時年輕,也沒有當一回事。


如今不用菲林了,正片負片都成為過去,二十張記憶卡有多重?騰出來空間,可以用來放手提電腦,或者一個水瓶。


那天與朋友聊到採訪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的變化。1982年新德里亞運,那時是完稿之後,對着電話一字一句把稿件讀回香港;香港的同事先用錄音機錄下,然後逐字抄寫。兩年後的洛杉磯奧運,傳真機剛面世不久,機器大得像今天的多功能影印機。但是看着稿件一張一張傳回香港,同事不必抄錄,更可省下昂貴的長途電話費,覺得科技真好。


不過,震撼還未完。也是洛杉磯奧運,男子100米短跑決賽,美國飛人劉易斯奪金。我坐在看台上的記者席,緊挨着右邊的是《紐約時報》記者。我把報道寫在稿紙上,他打開一個長八吋濶四吋高一吋的盒子,可能比netbook還要小,原來是小型文字處理器,跟着就埋頭開工。


我和他兩人,他有他寫我有我寫,他完稿之後,從手提包拿出兩個黑色橡膠蓋,大小跟舊式電話的聽筒差不多。之後拿起桌上的普通電話,橡膠蓋一頭一尾扣在聽筒兩端,再撥通電話,按一個掣,之後悠閒地看着斜陽落日的洛城美景。

adblk6


我問這位老兄這是甚麼,他說這玩意可以把文稿直接傳到紐約總部,聽了之後的震撼長時間未消。我那時是先是寫稿,之後坐一個多小時的穿梭巴士到新聞中心,再用傳真機一張一張的傳送回港;這位同行只消按一個掣,五分鐘後跟我說一聲bye,拿起手提包走了。


當然,今天連在現場拍攝都可以做到即時傳送,這是科技帶來採訪便利的飛躍。然而即使如此,每逢大型體育賽事,總會想起那些年我出差時在香港抄錄稿件的同事,以及修改傳回來潦草之極文稿的編輯先生。沒有他們,新德里和洛杉磯的報道就無法見報,至今仍然銘感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