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戰機近期經常環繞台灣飛行,前幾天則是飛到日本海,類似情況將愈來愈多,再過一段時間,大家也許都會習慣,到時亦不再是新聞。其實,類似情況,冷戰年代頻常發生,不過,當時的主角是蘇聯、美國、日本;中國在那年代只是座上客,不像蘇美日三國招招劍及履及。
蘇聯最常見是從堪察加半島的基地,派出「圖95」重型轟炸機南下日本,之後急轉北上返回蘇聯。日本在北海道設置雷達預警系統,發現蘇聯軍機蹤影,立即派出戰機緊急起飛攔截。這種空中貓捉老鼠遊戲,日本與蘇聯玩了好多年,拿捏滾瓜爛熟,絕少錯入領空:日本兩架戰機逼近,一架在蘇聯轟炸機旁伴飛,僚機從遠處拍照記錄。蘇聯則是藝高人膽大,單機而來,沒有戰機護航,好整以暇,不慌不忙,機尾機關炮指向上而不是向下或平放,不帶挑釁動作,專業得很。蘇聯類似行動,其實就是測試日本的空防反應。
歐洲的情況差不多,美軍偵察機逼近蘇聯艦隊基地刺探,蘇聯也派出「圖95」繞過北海直下西班牙,再沿原路回去。冷戰年代,歐洲的凶險不是亞洲可比,蘇美轟炸機天天巡航,那是核戰邊緣的死亡遊戲:1966年和1968年,美軍兩架在歐洲巡航的轟炸機先後墜毀,一架跌在西班牙南部沿海,一架跌進了格陵蘭水域。飛機摔了之後,美國才公布,墜在格陵蘭的機上有四個氫彈,西班牙那次的機上有兩個氫彈,幸好氫彈沒有爆炸,否則歐洲今天也許不在地圖上了。再看如今亞洲這邊,中國派出的「轟6」轟炸機,相信不會像美軍那樣,冒着跌下來的巨大風險,帶着核彈巡航吧。
當年蘇聯日本鬥法有一段小插曲:1976年,蘇聯一架最新型的「米格25」戰機變節,穿過日本防空雷達,降在北海道的民用機場。「米格25」是蘇聯最高機密,在以巴戰爭曾經上陣,以色列戰機開足全力也無法追上。美日得此大禮,整架拆開細緻研究,67天之後,美日把拆成碎片的戰機歸還蘇聯。香港影壇翌年拍成電影《狐蝠》,便是取材「米格25」變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