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公共空間大多建設於八、九十年代,時至今天普遍人都認為,這些空間的設計都略欠吸引力,甚至符其設計、設備都不合時宜。近年,政府亦為不同區域的公共空間進行改造及修葺,早兩天走過住所附近的公園,發現正分期進行維修工程,好奇心驅使下便從圍板間的狹逢窺探了一下,發現主要的維修只在園區的鋪裝上,但印象中這些鋪裝大至都是完好無缺,基本上,那個年代的建築物料都很耐用。我在想,為何香港園區的優化工程 (Improvement Works) 都那麼著重在鋪裝上?
從維護角度,已建的鋪裝除非是破爛至不能復修的地步,或損壞覆蓋至大範圍的區域,否則都不會全面更換,一來浪費金錢之餘又浪費地球資源。再者,從設計角度出發,使用者不會因為更換了鋪裝改變使用園區的模式,故此類「優化」的實際性有待商榷。
香港景觀專業發展到今天,園區工程的思想不應還停留在三十年前,只求達到物料更新的程度。理解到近年公眾開始關注「小白象」工程,尤其著緊對公共資源的運用,小型公共項目的推行者或設計師,都應先量化一下工程具體的社會成本與效益,重新定義這種優化工程的目標,才能真正將公共園區「優化」,注入可持續發展及人性化的設計元素。
這類項目能否以先保留後改進為本的「微整形」手法作優化設計。先不要急於更換園區故有的組件,可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針對時代改革一下現有設施。如下圖的概念,可為合適的景觀區域加上具互動功能的特色裝置,更可配合燈光或音效營造獨特效果。

©ClaudiaYu & RaymondHo
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不應只著眼在形式化的改造,這種工程量計算雖感覺上不起眼,但小小的增設、改造,已能為園區加添趣味性,這種優化工程稱得上是花費得宜。

以上為外國一些互動性建構物的參考案例。
(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