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我全職『湊孫』,別以為弄孫為樂很輕鬆,其實困身到完全沒有喘息空間!每天早上帶他上學、下午補習、晚上又要煮飯,比上班還要忙碌。再加上早一陣子他的父母出現婚姻狀況,家事又不便向外人傾訴,真的有苦自己知。」提起那段壓力爆煲的日子時,素芳仍語帶哽咽。
有次素芳帶孫兒到中心上補習班,在社工介紹下認識「家‧添愛」社區共融計劃(註)。她看著手上的單張,琳瑯滿目,全是感興趣的活動——手工、烹飪、編織等,於是她善用孫兒補習的時間參加不同活動。後來社工更鼓勵她成為「同行者」義工,參與社區探訪、帶領班組等。「我主要教授婦女及長者勾織,小時家境清貧,靠穿膠花及勾織幫補家計,沒想到丟低了幾十年的手藝,到今天仍大派用場。」
素芳自豪地展示「學生」的作品,表示這些都令她感到除了湊孫之外,自己仍有一點價值。她坦言以往帶孫兒到中心是苦差,每次都獨來獨往,呆坐或玩手機等下課,孤獨得很。但現在她從中找到意義,每次都十分期待。「在班組認識了很多住在附近的婦女及照顧者,大家同聲同氣,互相傾訴,講得多聽得多,自己也漸漸釋懷。」
計劃負責人Rob表示,南區華富邨、華貴邨及田灣邨一帶住了不少基層家庭及長者,故透過計劃招募他們成為義工,並安排技能培訓,讓他們學懂一技之長,貢獻社區。「就如早前天氣寒冷時,素芳與一班參與婦女織頸巾,於探訪時送給區內的獨居長者。新年時,她們亦為中心編織吊飾,送給中心的夥伴,有助我們與更多地區團體建立關係。」看來一針一線除了將婦女的煩惱「勾」走之外,更成功編織出緊密的社區網絡。
(註:「家‧添愛」社區共融計劃由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基督教宣道會華基堂——基督教宣道會華基堂青年中心推行)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委員會副主席 隔周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