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與盧旺達簽署一份新協議。
早前,我撰文指出英國政府在處理難民問題的虛偽面孔(〈英國政府處理難民再展雙標〉11月20日),提到英國政府與非洲國家盧旺達達成協議,要將跨越英倫海峽(English Channel)到達英國尋求庇護的人,移送至一個人權保障紀錄欠佳的非洲國家盧旺達(Rwanda)。及後,首批即將被遣送的人入稟英國法院提出司法覆核,案件上訴到最高法院,英國政府終局敗訴。
然而,在打輸官司後,英國政府仍然想盡辦法,大耍法律手段,誓要繼續推行有關計劃。12月5日,英國內政部大臣詹姆斯·克萊弗利 James Cleverly到盧旺達與該國外交部長簽署一份新協議,使移送尋求庇護的人到盧旺達的計劃能夠重新啟動。翌日,英國政府向下議院提交緊急立法草案,內容訂明盧旺達是一個「安全第三國家」(safe third country),效果是通過英國國會制定一條新的法律,推翻法庭終審判定盧旺達不是一個「安全第三國家」的裁決。根據當地法律,「安全第三國家」是指英國當局認為這個國家會向尋求庇護的人提供庇護,不會迫害他們,並且會尊重國際法中不得遣返(non-refoulement)的原則,不會把受政治迫害人送到一個會受迫害他們的地方,包括他們的原居國。
英國政府卑鄙齷齪的手段令我們刮目相看。他們拿出「國會至上」(Parliament is supreme)的尚方寶劍,修改法律,使法庭不能再用同樣理由阻止遣送尋求庇護人士去盧旺達。草案亦建議英國政府在考慮這些庇護申請時,不再受歐洲人權公約(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ECHR)某些保護人權條款的約束。在草案的說明中,內政部大臣詹姆斯·克萊弗利James Cleverly指出:「我不能夠保證草案內容符合歐洲人權公約,但無論如何,政府希望國會繼續處理這條草案。」他這番話,真令人難以想像是來自一個民主西方國家的主要官員。
更糟糕的是這決定引起了執政保守黨的內部分裂。強硬派批評政府的做法不夠果斷和徹底,更有意見認為要退出歐洲人權公約。移民事務國務大臣隨即宣布辭職,引起了新一輪政治震盪,為保守黨政府在下次大選的勝算投下一枚破壞力極大的炸彈。
去年非法偷渡到英國尋求庇護的人大概有45,000,數目看來不算大。但英國在處理尋求庇護人士的問題上,似乎愈來愈缺乏耐性,用立法的方式阻止法庭的監察,千方百計把他們拒諸門外,是何其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