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優化免遣返聲請的處理機制。(資料圖片)
香港免遣返聲請不獲確立人士(俗稱「假難民」)的滯留問題日益嚴重,成為社會與特區政府關注的焦點。這些免遣返聲請不獲確立的人士,不僅對香港的公共資源構成沉重壓力,還對社會治安帶來潛在威脅。為應對這一問題,立法會早於2020年通過了《2020年入境(修訂)條例草案》,改善免遣返聲請的審核程序,並加強執法及遣送工作。然而,滯留聲請者人數持續攀升,現行措施的成效相對有限,極需進一步優化。
根據保安局數據,截至2024年11月底,共有15,782名免遣返聲請人在港。單在2024年(1月至11月),特區政府接獲2,646宗聲請,其中790宗來自非法入境者。約900宗聲請尚待審核,另有1,100名聲請人正等待酷刑聲請上訴委員會裁決。除此之外,約8,400名已被拒絕聲請者仍在進行司法覆核或其他法律程序,拖延遣返進度的同時進一步消耗公共資源。聲請者滯留香港原因很多,包括1,900人因犯法(包括打黑工)被囚禁、還押或候審,另有約3,500人正等待遣返安排(其中大部分,約2,600人尚需來源國確認返回資格)。這些數據顯示,現行審核及遣返程序效率低,滯港人數積壓問題嚴重。
聲請者滯港對香港社會治安構成潛在威脅。根據警務處數據,截至2024年11月底,共有703名免遣返聲請人因刑事罪被捕,其中274人涉及店舖盜竊及其他盜竊罪,68人因傷人及嚴重毆打罪行被捕,另有60人干犯嚴重毒品罪行。這些犯罪行為不僅威脅市民安全,更加深了社會治安的憂慮。
此外,聲請者滯港對公共財政造成巨大壓力。2019-20年度,特區政府在處理免遣返聲請相關事務上支出約9.5億港元,涵蓋審核程序、法律援助及執法成本等。由於大量聲請者被拒絕和上訴失敗後,便進行司法覆核,繼而上訴又上訴,直到終審法院,程序的拖延和資源的浪費嚴重,對有限而珍貴的司法資源帶來沉重負擔。
聲請者滯港問題需要特區政府帶頭進一步優化免遣返聲請的處理機制,加快審核進度,縮短聲請者滯留香港的時間。同時,針對聲請者涉及的犯罪問題,特區政府亦應進一步加強執法力度,對涉嫌參與犯罪活動的聲請者依法嚴懲,並加強羈留措施,防止他們在港期間從事非法活動。
最近立法會人事編制小組委員會討論延長一個主責處理這事的「有時限」助理處長職位時,議員們眾口同聲促請特區政府採取更果斷和有效的措施,包括但不限於,研究修改法例,加強執法及優化遣返機制,特別是針對累積的聲請個案進行快速處理。我期望社會各界持續關注,一同出謀獻策,支持政府採取更有措施處理好這個老大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