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1-03-30 04:30:00
日報

蘇彝士運河

分享:

台灣巨型貨櫃船「長賜號」在蘇彝士運河擱淺,把這條連結歐亞的水道攔腰卡住,是為令人關注的新聞。「長賜號」擱淺之後,石油價格隨即上漲。由此可見,即使海陸空交通發達的今天,又或者跨國油管日益普遍之際,一條海上動脈是否暢通,對地緣戰略及國際經濟仍有舉足輕重影響。
 

蘇彝士運河通航於1869年,開挖工程長達十年,運河落成後,來往歐亞的海上運輸,從此毋須長途跋涉經非洲南端繞一個大圈,海程至少可以省下十天。亦由於此,蘇彝士運河成為兵家必爭之地,1956年7月,埃及宣布運河國有化,控制權操之在己,列強勢力消褪。同年10月,以色列入侵埃及,史稱「蘇彝士運河危機」,其間運河一度關閉,翌年4月重開。


及至1967年,以色列發動「六日戰爭」,蘇彝士運河再度中斷。這次戰爭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六日戰爭」之前,通過蘇彝士運河的貨船和油輪噸位上限是八萬噸,當時經運河運輸的石油,佔全球總出口量兩成。蘇彝士運河因戰停航,石油企業開始訂購20萬噸級的超級油輪,不須經過運河,直接繞過非洲到歐亞,某程度改變了石油海路運輸路線。


雖然如此,蘇彝士運河仍是戰略要津,「六日戰爭」之初,以色列軍隊佯攻運河南部,實是出兵直取運河北部,轉過頭來把阿拉伯聯軍困在南部一隅。儘管各國半世紀以來軍事運輸能力大增,蘇彝士運河依然不可全被取代,運河北端是地中海、南端是紅海,一旦其中一端有事,另一端的軍艦最快路徑仍是通過運河,戰略作用甚大。埃及對蘇彝士運河這條運輸大動脈視為瑰寶,多年來不斷進行挖泥及拓闊工程,如今十萬噸的航空母艦亦可通過。

adblk6


值得一提是蘇彝士運河的南端出口紅海,連接亞丁灣與阿拉伯海,在波斯灣南部出口融匯後直奔印度洋,沿此路前往西太平洋。這一片巨大海域,是當前國際政治及全球戰略重要焦點。沿着這片海洋回溯上游,主要源頭就是蘇彝士運河,今次擱淺事件引發人們對全球戰略關注,便是這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