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會期已過去2個多月,部分委員會的會議程序仍在拉鋸中,特別是負責處理重要事務的内務委員會等重要會議,更出現20多名主席候選人。泛民議員洶湧而出,有意拖慢會議的進程,變相「攬炒」。可見修例風波令建制泛民兩陣型關係嚴重惡化,泛民見建制如見仇人,恨不得將建制派議員的祖墳全部摧毀,以發心頭之恨。但作爲議員,每天坐立於香港重要立法機關,説的話做的事與一般群衆無異,立法會議員的作用是否只能如此渺小?
立法會内除了討論政治議題,更重要的是民生議題。會議不能進行,代表民生問題不能被討論,這已是建制派議員每次發言必有的内容,無需作更多論述。審視泛民宣揚其政治理念的手段,其實效率極低。打著建制派萬惡不赦的頭號,無限期的拉布,卻遲遲未能迫使政府回應市民訴求,這到底是泛民議員議政能力低,還是他們想將政治本錢無限期延伸呢?無論如何,身在其位的議員有責任帶領市民向前邁進,而不是置香港市民於無限輪迴之中,否則受傷害的只是普通市民自身而已。
雙方政黨的「妥協」對目前情況十分重要,解決香港困境需要兩派協調。香港事務在香港内處理對社會發展更有利,立法會議員的角色就顯得重要,若議員們能夠溝通,甚至以建制派議員作爲橋梁,向特區政府交涉,相信香港脫離困境的機會會增加。若泛民議員真有熱誠為香港爭取民主,老早應以較溫和的方式處理問題,不然每天叫口號也是無補於事。
參照以往立法會,兩派議員在議題的較勁比較對事不對人,亦有事前充分溝通再辯論的方式,以便有利香港社會的法案可以落實。以往泛民大多時間都是不夠票,卻很少像現在一樣「發爛渣」。社會困局產生許多迫切民生問題,議員應學習以往議會文化,協助市民走出困境,放大議員的能力。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黃卓恆
(本會提倡價值多元,故任何本會會員發表之文章並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