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公布後,立法會議員會作出跟進提問,與立法會議員陳凱欣交流,今年焦點部門之一是文化及旅遊局,《預算案》提出月月燒煙花,究竟如何燒,議員就甚為關心。
《預算案》提出燒煙花,估計原因是回應社會擔心北上消費成風,影響本地餐飲零售,而且產生市道蕭條的心理效應,期望有來有往,港人北上消閒大勢既不能阻擋,也符合大灣區一體化的國策,積極回應之道就是吸引內地人流南下,達致人流互動,氣息互通。民間有這個訴求,《預算案》自然要急民之所急,於是文旅局就要肩負把政策好好落地的責任。
香港是旅遊城市,訪港人數向來眾多,甚至曾經變成社會問題。去年來港訪客復元在數字上其實不錯,只是感受上總是有今不如昔,原因或者是港人報復式外遊或北上潮厲害,又或者西方旅客來港仍有差距,從觀感上就覺得需要加強,令這方面的工作成為議員的焦點。
過去,本地的旅遊推廣主要在港外進行,包括在內地及國外,基於吸引旅客來訪能賺取外匯,策略上無可非議。然而,疫情前後幾年客觀環境已經大變,最明顯是西方媒體對香港存有很大的成見,要在西方推廣難度大增;其次是內地的傳媒形式起了變化,社媒興起後,推廣由直接變得間接,效益大受影響,這個時候投放的策略適宜考慮變招。
本地宣傳的受眾可以是香港市民,也可以是境外人士。旅遊業是香港重要經濟支柱,過好一片好景時視為當然,低估了對經濟的貢獻,慢慢削弱了對好客之道和服務精神的重視。另一方面,香港本來是資訊中心,本地的訊息在外地就有很強的滲透力,像香港電影、電視的熱點,就成為打卡勝地。由此可見,因應客源和外圍環境的改變,推廣配套不妨適當改變捨近求遠的做法,透過香港媒體優勢借力打力,實行內銷變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