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建議,推出首置單位助中產。是德政?還是劣政?
政策,不能脫離對象。單身人士的申請入息上限是$34,000,以家庭為單位則是$68,000,這些家庭大多是預備上樓的小夫妻,所以人均入息也是3萬左右。
月賺3萬的,是甚麼人?一般大學畢業生月入萬多元,大概十年時間,升職兩次左右,人工見三字頭。
年齡,也是3字頭。高堂尚在,扣了家用,再扣除自己的生活費,還剩多少錢供樓?就算勉強能負擔供款,何來首期?可別忘記,過去10年,由1萬元捱上來,其實大部分時間都是月光族。
再捱10年又如何?40出頭,開始有小量積蓄,可以計劃買樓、供樓,但人工又剛剛過了上限,抱歉,來生請早。
所以,首置這遊戲,不是一般中產玩的。但能玩的人,仍是有的。例如,一畢業就有份筍工,人工差不多就是3萬上下。父母未退休,或大把身家,不等你拿錢開飯,甚至有本事替你付首期。你每月的入息,一半供樓,一半自己花,幾鬆動!
那麼,打筍工的,是何許人?專才如醫生、律師、會計師、銀行家,或者通才如各大集團前途無可限量的見習生。這些人,不出廿年,就是社會上各行各業的高層,有話語權,也有號召力。若這些人走出來反建制,政府最頭痛。相反,一個蝸居就能招安,何樂而不為?
多年後,受惠的少數精英,會走出來講,你們幹麼天天反政府,抱怨上不了車?不是有首置可買嗎?
買起有能力的反對者,是由港英政府過渡至特區都無變過的招數。只要有能力的人,思想繼續離地,水深火熱的凡人,又有冤無路訴,社會就穩定了。
如此想來,究竟首置這一招,是開倉派米益街坊,抑或只是鞏固既得利益的另類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