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谷阿俊(科科),今天要來說一個在香港郊野搵廁所的故事,未吃完早餐的你請慎讀。
大家不要認為在郊野建設一個廁所十分容易,也不要邊行山邊抱怨沒有靚廁所可用,雖然不是叫大家忍到完場,但大家知道一個廁所製造出的污染物多不勝數,先不說大家的有機排泄物,還有化學物洗手液、露營人士傾倒的洗潔精、廚餘等等。想想這些人類製造出來的廢料,我們的郊野要如何消化它們?
在世界上許多壯麗的名山大川,廁所通常架設在懸崖邊。踏進架空的小木屋中,雙腳岔開,低頭望著無底深洞,真是此刻無價!不過,在行山人口密度極高的香港,單單依靠「有機分解」行不通。香港第一個郊野公園於1976年開幕,兩年後,當年的漁農處在郊野公園建立了第一個廁所,現時的郊野廁所則數以百計。
郊野廁所也不同
郊野廁所也分很多類別。首先,漁護署不會濫設廁所,只會在人流多、使用量大的地方建設廁所。廁所大致分四種:第一是我們平常慣用的沖水水廁,前提是附近必須能接駁水管和污水管。第二是使用化糞池的廁所,污物會在埋藏於地底的池中局部分解並定時清走,由於相對乾淨,但仍有污物的水通過管道滲出至泥土,化糞池也有破裂的可能,這種廁所不能設在接近河流或集水區的地方。第三是最原始的旱廁,污物直接貯存在三、四呎深的糞坑。這種廁所也不能到處設置,需要在盡量就近馬路處,以便吸糞車定時到來清理;如果該旱廁真的太偏遠,就會在糞坑用滿後封閉,再覓地建新糞坑。
最後,就是為數不多、附設小型全自動污水處理廠的先進廁所,在人頭湧湧的西貢北潭涌、灣仔(南)營地和涌背也有設置。它們使用生物處理方式,注入細菌和微生物分解污水穢物,再以紫外線照射消毒。現場所見,經過處理的廁所污水非常清澈,會排入雨水渠流進大海。可見,我們人類為環境造成的壓力,實在要花費不少人力、物力和智慧解決呀。
陳嘉俊Jan
「野外動向HK Discovery」創辦人,參與多項本港及海外大型生態旅遊顧問項目,每年籌劃「野外長征」探索體驗計劃,並主持生態旅遊節目《探索大世界》,足跡遍及南北極、婆羅洲、塔克拉瑪干沙漠等地。最近更推出免費行山App「野Guide」Hiking Guide,讓遠足新手都能夠輕易感受香港郊野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