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是喜愛緬懷過去。過去幾個月有多位名作家、演藝界名流相繼離世,激發起一股懷舊情緒,不少人都感慨香港文化界的黃金時代已終結,認為香港的樂壇、電影、文學和戲劇界已再無後起之秀,不少觀眾表示對香港心死,轉而投向外地日韓台作品的懷抱。
這樣的想法未免太過悲觀。無可否認地,香港在七十到九十年代在文學、演藝界的確大明星人才輩出,但並不代表香港現在就沒有人才、沒有好的作品。
環顧身邊,現在仍然有很多有才華的創作者,正努力製作扎實、反映時代與本土的優秀作品,為香港流行文化爭取再一次的輝煌。
例如在音樂界,近年雖無天王巨星崛起,但卻愈來愈多獨立樂隊的出現,並且在香港大大小小的舞台上發光發熱,例如粉絲眾多的Supper Moment最近更唱進了紅館,並邀請了日本樂隊Survive Said The Prophet作為嘉賓,門票一開售就沽清,足以證明他們的受歡迎程度;在戲劇發展上,本地舞台劇的創作實力也是不容小覷,例如即將上演的舞台劇《瑪麗皇后》就吸引了不少傳媒關注;年初的電視小品 《短暫的婚姻》熱爆明年一月更會搬上舞台;近期上畫幾套本地電影包括《毛俠》、《翠絲》,和《非同凡響》都非常不錯;而黃子華、林海峰的棟篤笑更不用說,經常一票難求,甚至有不少外地觀眾都特地前往捧場。
或許只是時代轉變了,流行文化,歌影視小說都從「一枝獨秀」依靠天皇鉅星,變成了「遍地開花」,在題材和風格上,更著重多元化的發展。
如果大家可以拋開比較心態,多點欣賞新人和新作品,說不定可以讓香港的文藝界重臨絢爛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