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7-12-01 06:00:00

開口難

分享:

因美國荷李活金牌監製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騷擾醜聞被揭發後發起的「#metoo」(我也是)行動,不但沒有平息,相反越來越多受害者公開發聲。從報道看到港隊「欄后」呂麗瑤憶述遭教練性侵的經歷,到不同婦女於工作環境和機構提出有關的性侵控訴,可以估計公開的個案會越來越多。

雖然社會好像多了空間談及性侵,但同一時間亦多了人問為甚麼現在才發聲。很多個案其實都不是剛剛發生,有些發生於十多年前,甚至更久之前。問者雖帶譴責受害者的意思,但這亦是一個很需要探討的問題,同時,亦因為這種譴責,令很多受害者不能及時說出真相。

能否公開和公開的程度也會因性侵的程度而受到質疑,很多性侵並不會造成表面傷痕,如語言上的傷害和身體上的觸摸。聞及這些個案,社會大眾會突然變得非常理性,因沒有證據而不斷質疑受害者是否小事化大,或者太過敏感。如果是語言上的侵害,更會話「講下都唔俾咩!?」。如此一來,受害者莫說不能得到支持,連基本的信任都沒有。

事實上,即使很多公私營機構都有防止性騷擾的措施,但未必能夠有效運用,原因是這些措施並不是以人為本,例如有些機構的申訴期為三個月,即是受害者三個月內需要提出,否則不受理。

要真正打擊性侵,是造就一個讓受害者能夠發聲的環境,而並非依賴一份紙上談兵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