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很多年沒有入戲院睇戲,不論港產或外國西片,在家中亦很少看電影,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愈來愈難看得明。
不知何解,新一代導演總不肯拍一齣按時序說故事的電影,硬要將完整的劇情斬開後再重組,將本來可以一看便明的故事,搞到要靠估才能明白。睇戲本身是一種娛樂,又可必要咁辛苦,要人睇到頭昏腦脹呢?
最經典的例子,一定是多年前的《危險人物》。記得當時人在美國,得閒得滯,睇完一次,再睇一次,睇到第三次才明白故事大致講咩,哈哈!究竟將故事斬開晒,為咩呢?真的看不出有何好處。
友人說,這不是插序的寫法嗎?依我話,這叫「撈亂」。另一小友則認為導演專登這樣做,目的是要觀眾睇完戲後繼續慢慢諗,從而引起大家的討論,總之讚又好、鬧又好,都當作是一種宣傳。再加上有很多人愛認屎認屁,就是要找機會炫耀自己智慧及學識,「你唔明我話你知喇!」好似皇帝的新衣一樣,只有佢睇得出。
講到皇帝,近期有一齣西片明明是「皇上的演講」(The King’s Speech),為何港譯名會是《皇上無話兒》呢?要知道「話兒」本身有其獨特意思,跟那故事根本完全無關,我直覺覺得創作該戲名的人,一定有癖好——喜歡玩弄別人的「話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