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C不喝酒,一杯滿面通紅,兩杯腳步浮浮,三杯不省人事,去聚會總是Lime Soda果汁在手,被同事朋友戲為蘋果汁先生;但卻喜歡去酒吧,尤其是有現場音樂伴奏的,可和朋友談工作、嗜好、人生,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氣氛、友誼、交流。
偏偏這種酒吧在這城市愈來愈少,要不是像駱克道擠滿人站到街外的,便是大玩猜枚擲骰像遊戲中心的,沒有一秒鐘放鬆下來的空間。
剛過去的周末因工作關係到了希慎在銅鑼灣利園期間限定重置的「飲勝吧 」,才驚覺在七、八十年代去的酒吧「蒲 」的幸福。
輕歌妙韻,有氣氛而不嘈雜,燈光柔和,座位之間有足夠地方讓人放鬆閒聊,談電影、音樂、旅遊、世情、人生。怪不之在哪飲勝是當年白領的頭號節目。
在哪裡想起英國的酒吧文化,街頭巷尾總有一家,各有特色,不少更上百年歷史,去的一家大小; 食物也令人懷念,牛扒腰子批炸魚薯條,恰似社區中心,聚集聯繫情誼。
其實「飲勝吧 」在寫字樓區應大有市場,誰不想公餘聽聽Rosalie Carpio唱月亮代表我的心Fly me to the moon, 然後和三五知己談心說笑?
杯中物,只是協助溝通的載體,內裡是水或酒,誰管!
繼續喝自己的蘋果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