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繼續纏繞著香港,引起各方面關注,無論是工商金融進出口業,都對這場戰雲密布的對峙作出了很多預測及準備,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在「戰火」中將「傷亡」減到最低。
當然,我們見到市面有兩派各有不同的言論,有的認為貿易戰對中國及香港的影響少之又少。然而,實際上,很多擔心受關稅影響的行業,已經作好了準備。戰意濃濃,跟一些朋友言談間忽發奇想,香港在這種大規模的貿易戰中,到底有沒有方法自保,倖免於難呢?大家二話不說,想到本土經濟,多元發展四個大字。
當然,這不是甚麽新概念,亞洲區我們熟悉的日本和台灣,發展得已經很成熟。特別是日本,在二戰後發展經濟困難重重,遂推行造町運動,打造地區經濟,就以港人愛到的秋葉原,就是當年造町運動的成果。而台灣這十多廿年也成功推行了社區營造,兩者均都對當地本土經濟帶來巨大的裨益,促進了蓬勃的旅遊業發展。
其實,只要你走進日本各名勝區,均見當地政府任何時間都支持著本土經濟,關懷人民的生活。相反,香港政府對此卻毫不關心。面對經貿戰,我們的政府或會跟商界財團探討,這對於香港的整體是不健康的,是過於傾斜政策的延續。我們需要的,是發展多元的經濟,發展香港獨有的文化經濟產業,嘗試將香港的經濟由單元變成更多元。
是困難,但是可行的。只要政府肯將資源重新合理地分配予小本文化創意產業經營者,又或者支援更多小本經濟的活動,就已經是很大的幫助。例如設立更多的墟市、特色社區,跟高新科技的創投,都是一門成敗一線之間的行業,政府不能忽視。
以上這些意見,除了朋友間說說笑笑談夢想外,其實早跟多屆政府反映,只可惜每屆都離不開單元化的經濟魔咒!今天的政府,在應對貿易戰上,又準備了甚麼來應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