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務處長盧偉聰日前公佈,本港2017年的整體罪案數字為56,017宗,按年跌7.6%,是自1975年來新低。
無可否認,今日香港的確是世界上其中一個最安全的城市,但100年前,離軍器廠街警察總部不遠處,曾發生一宗傷亡非常慘烈的警匪槍戰。
坐「叮叮」去捉賊?
1918年1月22日早上,警方接報,早前灣仔一連串劫案的賊贓,可能藏於機利臣街6號。
一隊11人的警察隨即採取行動,由荷李活道「大館」出發,坐電車落大佛口。
你冇睇錯,他們是對的,那次警方的確是坐「叮叮」去捉賊,皆因1910年代香港法例規定汽車最高行駛時速只為8英里,電車是相對快捷的交通工具。
警方到場後,迅速走上一幢前舖後居樓房的一樓尾房搜查,同時發現三名疑犯。
999打唔通?
正當警方拘捕疑犯之際,板間房傳出連環槍聲,兩名率領行動的洋籍警員被當場擊斃,另兩名鄺姓的華探也中槍。
賊人傾巢而出,尾隨的警員嘗試駁火,也有人跑到街口電話亭急call「大館」,要求增援。可是,電話打了三次才打通,原來差館當時只得一條線,在十萬火急之際,總部的回應卻是:「你打嘅電話暫時未能接通,請你遲D再打過啦。」
一單原先看似例行搜查的任務轉眼間演變成一場灣仔街頭追逐槍戰。
督爺上陣
隨後大量警察趕到現場,包圍唐樓,而曾任警務處長的港督Henry May(即山頂梅道的那個阿May)更親自出馬,到場指揮,並與困於屋內的悍匪談判,同時附近兵房(即今日香港公園一帶) 也派出皇家要塞炮兵協助。
警匪雙方對峙多時不果,最終警方把一顆催淚彈投進賊巢,繼而撞破大門,一擁而上,才發現悍匪已開槍自盡。
「機利臣街槍戰」釀成八死(五警三賊)多傷,兩人逃脫,另一人被捕,隨後因證據不足而得釋放。這宗大案反映當時治安堪憂,犯罪猖獗,警員訓練不足,而且,香港水域一帶到1920年代依然海盜為患。
愛爾蘭警察滄桑史
一直以来,歷史愛好者只能憑昔日報章的報道重組案情,對「機利臣街槍戰」的認識流於表面。直到去年,一位來自英國的Patricia O'Sullivan女士寫了“Policing Hong Kong – An Irish History”一書,她發現始於1864年,愛爾蘭西南部一條名叫Newmarket的鄉村合共有29名男子到香港「當差」,而 「機利臣街槍戰」中的殉職督察Mortimer O’Sullivan就是Patricia的叔公。
Patricia解釋,昔日愛爾蘭農村生活窮困,不少年青少壯因而越洋到遠東搵食,尋求較安穩的工作及收入,以及一份可觀的退休金。不過,這批白人警察並非高高在上,他們在殖民地的洋人世界裡只屬最底層,經常要打多份工(如當消防員,或收賄款)幫補家計,而有「警察兄弟組織」之稱的共濟會也把這班愛爾蘭天主教徒拒諸門外。
暴力的演變
相比一世紀前子彈橫飛的灣仔,今日香港血腥罪案的確罕見,「機利臣街槍戰」以及季炳雄、葉繼歡和張子強等近代大賊的故事,都只會出現於書本或電影中。
不過,當下香港充斥制度暴力,掌權者打壓異己,踐踏升斗市民的屍骸而上,這或比雨夜屠夫林過雲更加兇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