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晚上,電視台播放一齣電影,是1976年的《驚天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片子講的是《華盛頓郵報》兩名記者揭露水門案的過程,最終是總統尼克遜辭職下台。事發1972年6月,華盛頓水門大樓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發生一宗入屋爆竊案,《華郵》記者伯恩斯坦及伍德沃德跟進報道,最後捅出共和黨的驚天大陰謀。1974年8月,尼克遜在國會啟動彈劾前呈辭。由於美國歷史上沒有總統半途辭職的先例,辭職信抬頭是寫給當時尼克遜的下屬國務卿基辛格。
《華郵》的水門案報道系列,獲得1973年普立茲新聞獎最高殊榮的「公共服務獎」。事隔多年,《華郵》的水門案報道仍是世界新聞史經典一頁,兩個記者加上消息人士「深喉」,一份報紙把超級大國總統從寶座攆下台。水門案自此成為研究課題:傳媒的第四權角色,寫下監察政府的光輝歷史。
一面看《驚天大陰謀》一面在想:今天人們談論水門案,定必歡呼新聞自由,但是當年報道水門案,《華郵》同人面對的壓力肯定非同小可。尼克遜本來就是一代梟雄,身邊盡是厲害腳色,尤以白宮幕僚長霍爾德曼為甚,且有司法部作武器,動輒興訟,《華郵》縱是首都第一大報,一旦出錯,隨時告到報社關門也有可能。《華郵》老總布拉德利對報道把關極嚴,內容是否全部真實、消息來源是否可信,即使已有兩個消息來源證實,他仍要有更多的證實。當中的求證工夫,堪稱典範。
《驚天大陰謀》最動人之處,不是尼克遜下台一刻,而是兩個記者在《華郵》採訪部,一個電話接一個電話追尋線索,鍥而不捨,在紛亂不堪的資料當中理出頭緒,說明新聞是要「跑」回來的。發生於七十年代初的水門案,展示了追查真相是新聞的主要成分,這一核心價值至今不衰。事過半世紀,《華郵》老總布拉德利已於2014年去世,伯恩斯坦與伍德沃德亦古稀之年。歲月雖然流逝,然而《華郵》上下當年力保民眾知情權、揭露政府胡作非為,人們心懷的感念,永遠不會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