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說一個在你家裡一個特別的傳統或儀式,不知道你會否想起甚麼?我的童年在傳統家庭長大,由於家境不算富裕,我們從不外出用餐,每晚都是連同外婆和姨姨們一屋七口,齊齊整整在家吃四餸一湯。只有在冬至和年三十,外婆和媽媽由早煮到晚,弄出近二十款餸菜和主食,晚飯前拜過袓先,就開始吃「自家製自助餐」。那琳瑯滿目的排場可真震撼到我家每一代的準女婿們呢!
在傳統華人家庭,大多數的儀式建基於傳統節日或祭祀相關,而情感也較內斂,多以行動表達愛和祝褔。在西方社會,在家庭生活中有特定活動式儀式,例如舉辦生日派對、結婚周年派對慶祝、舉家郊遊,而在過程中家庭成員會更直接表達情感和祝褔,營造具有家庭儀式感的時刻。而西方亦有不少研究指出,透過一家人共同參與的這些活動而得到的家庭儀式感,有助加強家人間的情感連結,增加對家庭的歸屬感和凝聚力,建立共同價值觀,而對於個人來說,可以增強自信、減低抑鬱,對於兒童心理成長有正面作用,有些家庭輔導計劃甚至將家庭儀式納入方案中,協助輔導有青少年情緒困難、酗酒問題,以及有慢性病患的家庭。
創造具有自家特色的家的記憶,可以從日常著手。例如訂出每個月的某一個晚上,每個家庭成員負責一個環節,按大家的能力,建議、烹調、甚至外賣,由主菜到甜品,由廚房預備至餐桌布置,都可以是參與項目。又或者在日常中多拍些合照,在智能電話中創立共同相簿,即使偶爾回顧時也激起共同回憶。家人生日、紀念日、節慶等日子,也是好時機。例如我和丈夫每年結婚周年都會到當年辦酒席的場地吃午飯、每年左右仔生日都會按同樣的排例在家中合照、每年的團年飯都會回父母家、並不忘在起筷前拍大合照。有形的活動、無形的連結。
不知道這些例子有沒有讓起回想起更多家庭點滴?未來你又會怎樣為家人創造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