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的房間》早前於威尼斯影展早前舉行首映,映後獲得觀眾一致好評,全場起立鼓掌長達18分鐘,創下2024年威尼斯影展目前為止最長的鼓掌時間。電影故然好看,但「起立鼓掌18分鐘」對我這等於華人社會土生土長感情表達相對內歛的觀眾來說情景確實有點難以想像。大概受「11點任達華」廣告影響,看畢電影後忽發奇想:如果生命「多出」18分鐘,貪生怕死的Ingrid跟參透生死的Martha會各自做些甚麼?
Julianne Moore跟Tilda Swinton兩個無可挑剔的偉大演員分別飾演閨密關係同時各走兩極的角色Ingrid & Martha:閨密是從年輕時候一直走在一起,一起看電影一起分享喜怒悲傷甚至OPEN RELATIONSHIP地共享一個男友,後來因各自的理想追求,工作和事業讓二人物理性地疏遠,就像如今很多香港人面對身邊朋友都移民了一樣,你跟他/她們疏遠了嗎?沒有,但細想一層其實那份關係在某個時間點已經凝結,而且他/她在你往後生命中都只能留存於一種回憶狀態。直至很多年之後的某個夏午,Ingrid從友人口中得知Martha患上癌症,她決定重新將自己擁有的時間陪伴這位摯友。但「摯友」是一份情感,「重遇後的摯友」是另一份情感,相似但不盡相同,當Ingrid在Martha身邊見證著她面對死亡逐步逼近時,她開始忐忑不安,直至Martha向她提出「陪伴尋死」的要求時,更將二人關係推到臨界點。
Ingrid忐忑不安、二人閨密關係被受考驗,一切源於二人在一個觀念上的各走兩極,是對於生死的觀念。Ingrid貪生怕死,她代表著我們一般凡人,也代表著艾慕杜華自己,他在訪問中說:「隨著年齡增長,我不是覺得多了一天,而是覺得少了一天。」貪生怕死並不是甚麼貶義詞,只要對現世有所追求、對身邊愛人有留戀,便會貪生,而怕死是對死亡不足夠的認識,不認識又是如此理所當然,二千年前聖人孔子已揚言:「未知生,焉知死」,一切形而上超自然不能理解的不要碰就好,起碼不會船頭驚鬼只會驚死,死的時候痛苦嗎?我所擁有的一切都煙消雲散嗎?Ingrid是生活在這種平凡如你我也一樣的、對死亡的恐懼中。
跟Ingrid對倒的Martha看透了生死。年輕時她心愛的男友參軍,回來後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即使回到太平之地,腦海卻每天都是槍林彈火、殺人與被殺,就像我們熟悉的《RAMBO》一樣 "Nothing is over!" 。Martha只好誠心祝福目送愛人離去,即使暗結珠胎也未曾想過要他回來,她希望給他治療空間與自由,也因為這個原因令一心尋父的女兒與她誓成水火,更可惜是這位前男友最後也因精神困擾而失去生命,後來Martha成為戰地記者,原因顯而易見,男友的死亡令她不自覺踏上這條危險之路,也讓她歷盡了各人的生死。因此Martha臨終時並不畏懼死亡,因她千帆過盡人死燈滅,看穿了死神的Martha無所畏懼,一心只追求有自主性的終結。
兩個人對生死觀的各異形同海報中二人「向左瞓向右瞓」各自趟平於兩端,當然生死觀念本來不會窒礙友誼發展,直至Martha的癌症無藥可醫,在生命走到盡頭前夕,她希望尋找一個有尊嚴地離世的方法,一種減低痛苦的安樂死,縱然不畏懼死亡,卻希望有人陪伴,因此她向身邊友人(Martha沒有親人,唯一的女兒關係惡劣)提出在她復藥自殺時住在隔壁的房間陪伴左右。身邊摯友聞死色變,紛紛耍手擰頭,直至她詢問怕死的Ingrid。Martha非常清楚Ingrid害怕死亡,而Ingrid也知道Martha曾經問過幾個朋友結果都被一一拒絕,她深知她的孤獨,儘管極不願意一早起來發現閨密的屍體、接受她死亡的事實,這部份對她來說是比死更難受的可怕,但最後她還是答應,除了是跟閨密的一份牽絆、除了是作為作家的身份對一切事物的好奇,作為一個人,到了某個年紀,Ingrid、艾慕杜華跟我們,都要好好直面生死。
很難相信《隔壁的房間》是艾慕杜華第一次拍英語電影(相信跟彭妮露古絲往後拍太多荷里活電影記憶被模糊有關),戲中人的對白是如此精練獨到,當然也要歸功於兩位偉大演員Tilda Swinton跟Julianne Moore。特別是前者,誇張一點說,在觀賞過程期間,你甚至不會認為Tilda在扮演一位癌症病人,而是「她就是一位末期癌症病人」。再舉一例(以下微量劇透),戲中有個Twsit需要Tilda一人分飾兩角,而到了第二角色出場一幕,現場有觀眾輕聲細語說了一句:「嘩咁似(Tilda)嘅?」這代表甚麼呢?代表當Tilda扮演另一角色時,真的讓觀眾以為是由另一人飾演,從肢體動作、說話語氣到圍繞全身的氣場都在告訴觀眾:這是另一個人。
因為兩位演員出色的表現,令艾慕杜華在今次作品中運用了比過往作品都要多的特寫鏡頭,觀眾能夠很細膩地觀察到Tilda跟Julianne的各種微表情,成為此作的一大特色。艾慕杜華在一個訪問中如此形容兩位演員:「我一直相信她們會在電影中表現得非常好,但當真正開始拍攝時,我被深深打動了!她們比我預期的更出色,完全超越了我的期待,她們非常活生生地呈現了我用西班牙語寫下的、翻譯成英語的台詞。我深深被這種生命力吸引。這就是為甚麼有時候你必須感受這些情感,但我從未想到這部電影會有這麼多特寫鏡頭。」
後記:不過如此。
電影中有一句英語台詞重複了三次,那是James Joyce小說《死者》寫得跟詩一樣的最後一段,James Joyce就是我們經常將「意識流」掛在口邊、小說《尤利西斯》跟《都柏林人》的作者,詩的中譯是這樣的:「下雪了/飄落在孤獨的墓地/在宇宙中微微飄落/微微飄落/彷彿進入最終尾聲/飄落在所有生者/和死者身上」。生死有時,如果生命「多出」18分鐘,有觀眾選擇對一齣喜愛電影站立鼓掌18分鐘;艾慕杜華選擇或靦腆或堂皇或兼而有之地接受這18分鐘的讚賞;Martha選擇反覆吟誦這首如詩一樣的語句;Ingrid選擇爭取每分每秒陪伴摯友,陪她走過最後一程,也為自己最後一程好好準備。想起《非誠勿擾 2》也有相似劇情,葛優甚至要將好友孫紅雷連人帶輪椅親手推他一把讓他投海自盡。投海前一刻,葛優問他人生走到最後要說些甚麼,孫紅雷答:「不過如此。」人生關鍵不是你會做些甚麼,而是在生死的對立面上能夠擁有「多出」的想法,然後再想做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