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好相反,因為要達到碳中和和碳達峰,我們需要及善用很多創新的技術及顛覆性的思維,因此會造就很多以往不存在的機遇。這類創新技術及新思維,通常的推動者都會是年青人;而受益者可以是我們這些市民大眾。
舉一個例:現在已經開始有人在自己的物業安裝太陽能板,並把多餘的電力賣給供電公司。供電公司本來是用煤發電,他們向市民購買的太陽能電力,多少幫助他們解決清潔能源的痛點。很有可能節省了他們在碳交易市場上,購買碳排放權來對沖煤電的費用。而且太陽能發電,還造就很多創新技術,例如能夠追蹤太陽,調整自己太陽能版角度的技術;又或者是能夠有儲電功能的,陰天也能發電的技術。至於用太陽能電力,合理地連結到萬物互聯,尤其是自己家中的電器,期間發揮的空間就更加多了。
另外按中金公司的推算,中國在2060年碳中和,中國要額外投資大約139萬億人民幣。大家要明白,中國去年全年的GDP也不過115萬億。這也代表由現在起至2060年,中國每年估計會投入相等於2至4%的GDP,作為推動碳中和的投資。所以碳達峰及碳中和絕對是新機遇。
若然你覺得139萬億人民幣不夠多的話,另一個統計,就是中國綠色金融委員會,他們估計需要達487萬億人民幣(2018年不變價計算)才足夠。其實兩個估計方法都有其道理。
他們最大分別就是:以一個建築項目為例,可能整體費用是500億,但其中綠色建築的支出只佔100億。那按中金公司計算,他們只會將綠色建築的100億計算在內。但中國綠色金融委員會就會把500億全部計算在內。原因是,當建築項目向銀行或集資的時候,他們是以整個項目的500億費用作一個完整的單位。
所以兩個數字都有參考價值,我提議大家也不用糾結在究竟是139萬億,還是487萬億,無論哪一個都代表了無限商機。反而要問的是,你能夠抓得住這些機遇嗎?我以後還會同大家分享一些,如何早點及牢牢抓住這些機遇的心得。
房中大象 - 思思考:
減碳這件事,如果只有一部分人減;另一部分人盡情地排。那麼他們排出的碳,遲早會飄到我面前,那我豈不是很吃虧?
究竟世界上其他的人類,對氣候變化這件事,支持的比例是否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