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19-06-24 06:00:00

紐約大學研究報告:標榜可持續真的有市場

分享:
標榜可持續真的有市場。

標榜可持續真的有市場。

有供有求是必然定律,多年來我們都會聽過一些品牌放軟手腳,不肯改善產品留下的碳足跡,原因是消費者口講打算買得環保一點,實際上卻仍然買最平那款,一切以價格行先,既然價格仍是決定購物最大原因,這個傳統觀念,就給許多品牌用作不持續發展的藉口。
 

由紐約大學斯特恩可持續商業中心(Stern’s Center for Sustainable Business)進行的研究。

由紐約大學斯特恩可持續商業中心(Stern’s Center for Sustainable Business)進行的研究。

最近《哈佛商業評論》刊登紐約大學一份產品消費研究,採用International Registries, Inc.(IRI)提供的數據,涵蓋2013至18年這五年間,美國消費者購買CPG(consumer packaged goods消費性包裝商品)的廣泛研究,發現5成的CPG增幅,都是來自標榜可持續發展的商品。

研究顯示,9成的CPG類別中,可持續發展產品的銷售增長速度都超過傳統產品,研究亦檢視了哪些類別在可持續性市場營銷產品中所佔比例最大。衛生紙、紙巾、牛奶、乳酪、咖啡、鹹味小吃和樽裝果汁是其中同類產品中最高的(超過18%),而洗衣護理產品、地板清潔劑和朱古力則少於5%份額。

adblk6
負責研究的兩位學者:Tensie Whelan(左),紐約大學斯特恩可持續商業中心Founder Director;及Randi Kronthal-Sacco(右),中心的Senior Scholar。

負責研究的兩位學者:Tensie Whelan(左),紐約大學斯特恩可持續商業中心Founder Director;及Randi Kronthal-Sacco(右),中心的Senior Scholar。

用荷包來投票 環保才是主流
這個調查結果對品牌、投資者意味著甚麼?明顯地,美國消費者用了荷包投票,但不一定價低者得。研究結果顯示,超過9成有標榜可持續發展的產品,其增長速度都比沒有的快,即係消費者對產品生產帶來的環境問題,這五年間意識是有加強的,除了產品啱唔啱使,會不會為地球帶來更大負擔,亦是大家關注所在。


 「If it ain’t broke, don’t fix it.」已經不合時宜,因為我們用了半生、買了半世的東西,就是有份造成今日地球不勝負荷的原因。衫褲鞋襪可以買少啲,甚至不買都可以,但平時日常用品或食物,也要盡量買得精明一點,不是買最平那種精明,而是留意產品有沒有循可持續發展方向製造,有沒有第三方認證(例如USDA Organic和Fair Trade等),有沒有不良成分(如轉基因、BPA、抗生素、生長激素等),以及正當購買的理由,例如當地生產、草飼、不對動物殘酷的主張等等。


覺醒的人拯救地球
對上一期《Time》封面故事,除了有香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反抗運動以外,還有一個封面是聯合國秘書長Antonio Guterres,在全球最受氣候變化威脅的國家之一──Tuvalu圖瓦盧海岸拍的一幀照片,標題為「Our Sinking Planet」,同樣的觸目驚心。面對全球海水上升,這些太平洋島嶼小國,從斐濟到馬紹爾群島,從馬爾代夫到巴哈馬,已經開展了一項國際運動,向發達國家施加更大壓力,致力減少碳排放,因為:沒有一個國家能獨力解決這樣複雜的問題,沒有人能獨善其身,氣候變化,就是我們地球的endgame。

《Time》封面。

《Time》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