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大多是好勝的。總是希望自己能在飛行棋中勝出、希望自己能畫出最美麗的圖畫、希望自己跑得最快、希望在眾兄弟姐妹中得到父母最多的關注⋯⋯好還是不好?有多好?有多棒?實質的結果令他們確立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各種各樣的肯定,便是他們自信的來源,著名心理學家Erikson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指出,尤其對於6至12歲的兒童來說,他們正處於「勤奮與自卑」的心理對抗階段。他們少不免會與同輩比較,成功經驗令他們更孜孜不倦投入該活動,失敗經驗太多令他們自貶。然而,人總會有失敗,家長的角色就是輔導他們於經歷失敗時不陷入自卑,甚至轉化為動力。
左右仔在暑假中就經歷了一次寶貴的經驗。兄弟二人學習中國傳統武術幾年,疫情過去,終於首次參加國術分齡比賽。哥哥好動,對國術興趣甚濃,平日練習也盡力使出勁度,亦有感自己熟練拳法,一心認定自己必定能在比賽中得奬。
期望越大,壓力越大。到達比賽會場,才發現參賽者眾多,人人在場盡最後努力練功,他也不自覺地緊張起來。等了兩小時,終於輪到他,百多名參賽者及觀眾圍觀,加上五位裁判員在場區不同角度的注視評分,他形容緊張得腦海一片空白。起手不後、耍亂了其中一招,整個人才恍過神來,定神繼續耍完整套拳法。
一離開場區,哥哥的眼淚就湧出來,逕自走到場邊面向牆壁,哭著說自己很差勁,以後不要再比賽、不要再練國術了!我摟著他輕拍,在他耳邊說:「我明白你對自己很有要求,也抱有期望。我十分欣賞你有目標,也體會你對自己的失望。在這一刻,你的腦海只記得自己的失誤,覺得自己注定失敗。哭吧!哭一會兒會舒服點!有我擋著,沒有人會看到的。」
哭了一會,哥哥的心情稍為平伏。慢慢的引導下,他說出當時的經過和心路歷程,我也說出我作為旁觀者的看法:的確他事前低估了比賽帶來的心理壓力對自己的影響,但我也要讚賞他能臨場應變而沒有呆在當場,亦具有體育精神堅持完成餘下的套路。在比賽的過桯往往有值得學習、值得讚賞的地方。成功或是失敗,必定是多個因素相疊而成,讓孩子也焦點從結果轉至因素,讓他們「看見」盲點,才能更全面地認識自己、肯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