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貨幣與金融穩定情況半年度報告》指出,本港今年第二季家庭債務佔本地生產總值(GDP)比率升至68.3%新高,並且警告由父母加按物業套現資助兒女置業,恐令家庭抵禦收入衝擊的能力被削弱。金管局開腔提醒可以,可是問題背後引申的,包括樓市畸形發展、地產主導的價值觀,以至「苦幹」不如「父幹」的現象,絕對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家庭是社會的單元,而家庭幸福已經與置業能力掛鈎,父母被拖下水就是常態。
在香港,銀行按揭業務所受的監管嚴謹,一般情況下,由「父幹」衍生的家庭債務,對銀行業影響有限,不大可能構成系統性風險;只是非經「正當」銀行所做的按揭、譬如「財仔」之類,在後QE時期按揭貸款成本推高之際,會如何對待那些銀行不要、卻夾硬上車的債仔,怕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