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談及的「863計劃」,《人民網》介紹如下:「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四位老科學家給中共中央寫信,提出要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我國高技術的建議……得到了鄧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視,小平同志親自批示:此事宜速決斷,不可拖延。經過廣泛、全面和極為嚴格的科學和技術論証后,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綱要》。從此,中國的高技術研究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然而,那陣子貪腐文化盛行,89民運血腥告終,一切停頓下來。朱鎔基當總理時提出科教興國,也牽涉了很多人的同樣努力,到了「十一五計劃」、又出現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官方觀點,制定了21世紀前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目標。純理念上是希望能於20年內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科技水平和進入全球科技實力前五名內。純粹良好願望是顆定心丸,卻不足以作為發展引擎;但全球化興起以至互聯網普及,中國成了贏家,因為「借來」的高新技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