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MSCI正式納入A股,債券通「北向通」亦於本周開展,國內資本市場愈來愈熱鬧。內地債市可簡分為交易所市場(場內)和銀行間市場(場外,簡稱CIBM),後者更佔交易總量90%以上。
債券通開通前,境外投資者可透過(1)合資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及人民幣合資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在額度範圍內,於上述兩個市場買賣;(2)內地商業銀行或代理等參與CIBM,並沒有額度限制。故債券通與渠道(2)非常類似,其優勢在於「方便」。例如過往銀行間債市的手續較繁複,對中小機構投資者是入市障礙。但在債券通下,境外投資者只需在金管局營運的結算平台(CMU)開戶,手續較簡單。交易方式上,在港交所(388)的電子交易平台取得報價,並直接進行交易,成本亦較以往經內地代理人為低。
內地債市是全球第三大,市值約66萬億元人民幣,但境外投資者持不足2%,當MSCI範圍擴大及債券「南向通」出現,國內市場與國際接軌,當中交投量很可能是現時的10陪以上,發展空間非常大。 作者為中原證券及資產管理執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