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大任教的姚松炎成為立法會議員。(資料圖片)
在中文大學這象牙塔內教了幾年書,加上5年前開始在塔外寫專欄,這幾年無論在塔裡還是塔外,我都認識了很多朋友,當中不少都與我一樣與中大有點淵源,有幾位最近更有新書面世。
第一位是小友渾水。他數年前畢業於中大經濟系。他沒有正式上過我的課,但每次見面他都以「老師」相稱,叫我實在有點不好意思。小友在媒體十分活躍,在金融圈子裡更是無人不識,金融學我只算是略知皮毛,小友的金融學知識與練歷青出於藍是肯定的了。
他最近把投資殼股的心得結集成書,從殼股的定義,到殼股的投資理論,再到名人明星如何從殼股賺錢,在大學裡的正規金融課內未必有得學。他這本《殼股財技》是金融學裡面有關企業融資的不俗教材。
第二位是梁啟智。由在研究院時做室友起,到差不多同時到中大任職,再到上年幾乎同時離開中大,我與「阿啟」的人生「軌跡」幾乎重疊在一起。即使如此,在某些事情上我和「阿啟」的看法都略有不同。
他最近出書談獨立的條件和前途。如果我出書講類似題目,我會講現在全球化下交通愈趨發達,加上國際貿易協議多如天上繁星,國與國之間貿易的交易成本下降不少。換句話說,不管文化同源的因素,純綷從保護貿易的角度看,地方從大國脫離的誘因是比從前大,情況有如歐洲某些地方一樣。不過,作為地理學者「阿啟」與我處理同一問題的方法當然不同,他把上年到東歐幾個前蘇聯國家暢遊一個多月的經歷整理成書,以「半遊歷、半學術」的形式「借古鑑今」。他這本《獨立路上》比我沒有寫的那一本好看得多。
第三位是姚松炎。姚議員當選前在中大地理系任教,我與他在一些會議和場合碰過幾次面。嚴格來說,姚議員並沒有出書,只是他與港大同事在2012年合寫的一篇文章被輯錄到《信報月刊40周年紀念集》的《財經》篇內,文章是關於他的研究專長──樓市。裡面提到「最近樓價屢破歷史新高,土地供應不足『功不可沒』。」再看他近日的文章,不禁令人有「覺今是而昨非」之感。
無論是勇闖金融圈後青出於藍,或隻身獨往東歐諸國後「借古鑑今」,還是榮升議員後「覺今是而昨非」,幾位前中大人在離開象牙塔後,前程似是更錦繡。
(PS:其實還有另一位前中大人在數年前與兩位欄友合寫了一本名為《本土不敗》的書,嘗試以經濟學角度分析全球化下的香港出路。本書很好看的,不過篇幅所限,有機會再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