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灣區9個內地城市的保險滲透率僅5.5%。(資料圖片)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下,港人對保險產品需求持續穩定。據保監局上月公布的2021年香港保險業臨時統計數字,期內毛保費總額達6,027億元,長期業務(不包括退休計劃業務)新造保單保費更按年升25%至1,668億元。
事實上,另一潛力市場──大灣區的居民對優質醫療理財保障需求同樣殷切,然而,區內保險整體滲透率及密度卻偏低。據畢馬威《2019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業調查報告》顯示,大灣區9個內地城市的保險滲透率僅5.5%,較香港的20.8%低近4倍;在保險密度方面,香港人均保費約7萬元人民幣,較平均僅7,400元人民幣的大灣區9個內地城市高出9.3倍,足見具龐大的發展潛力。應如何掌握大灣區機遇,善用自身優勢,強化香港作為「風險管理中心」的定位,這將是本地保險業在市場新格局尋求突破的重要命題。
據一項研究大灣區居民保險需求及意向調查報告結果顯示,高達96%受訪者渴望在免隔離通關後6個月内到訪香港,主要希望來港購物及消閒旅遊(84%),另外,不少人希望來港投資或使用金融服務,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想購買保險產品(70%)。在有意購買保險的內地訪客中,93%考慮在香港購買,甚至比考慮在內地購買的人數還高(78%)。由此證明,香港保險產品具備一定程度的吸引力與優勢。
至於感興趣的保險產品種類,危疾及個人意外產品最受內地訪客歡迎,分別為40%及33%,其次是長期儲蓄產品、萬用壽險、投資相連壽險及終身保障產品。調查結果更顯示,受訪者傾向購買多於一項。有86%已婚受訪者打算未來為配偶購買保險,62%受訪父母則表示未來有意為子女購買保險。
隨著粵港澳及大灣區其他城市交往越趨頻繁,香港保險業的業務前景可冀乘勢拓展。保險業界更應把握時間進一步強化自身優勢,革新各類產品保障與服務、優化售前及售後客戶服務體驗等,以滿足大灣區以至區內其他城市居民與日俱增的保障需求。
宏利香港及澳門首席策略總監兼澳門分公司主管湯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