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樓價持續上升,令不少人難以上車。(資料圖片)](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518023720_bz.jpg?itok=zjSbSQte×tamp=1739333670)
本港樓價持續上升,令不少人難以上車。(資料圖片)
永恆的亞視復活後,搵了施永青老闆同埋我呢條廢青,上訪談節目講世代買樓問題。鏡頭前的施老闆比較親民和善,跟辛辣的文筆觀點相映成趣。節目後施老闆駕車送我離開大埔,多了一點交流,我也請教了他一些創業意見。
節目主持有既定結論,他們覺得年輕人上唔到車,買唔到樓係歸咎於個人問題,例如唔使太急,錢搵夠就會有之類,是很中產、中年人的勝利者主流論調。我是忠於自己年齡和階級的人,很難同意及和應他們,不過,節目氣氛也不適合面紅耳熱的討論,唯有轉一轉方向。
樓價貴係事實,樓價和入息供款能力之間的佔比,也是客觀數據。睇唔睇到,或者有無選擇性去睇,是另一問題。年輕人買不到樓,既有自己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即使有錢如施生,也不能否認純是年輕人問題。
香港由低樓價時代,發展到現在大都會格局,這是政治、經濟大趨勢的轉變,我無話可說。樓市辣招是政策問題,即使年輕人賺錢能力有幾高,都避唔開。因為二手盤源被凍結,所以只能去買新樓,新樓選擇較多嘛。
然後,到你買新樓時,又要做壓力測試,首期無得好似以前借九成,當然係政策問題。你很難歸咎年輕人自怨買唔到樓,純為自己本身能力問題。咁二十年前真係無辣招、有得房貸做九成以上喎。建築成本是梗數,但對比一下呎樓,之間的溢價算高定低,真係有數得計喎。
主持之一楊立門係政務官出身,他質問我:「如果我入政府,你會點做。」我不假思索答:「改組城規會。」他有政策歷練,仲要做過城規會,自然知我講乜,施生也豎指讚好。
開發郊野公園,一定要面對環保團體壓力,你搞乜貨櫃屋、首置上車,都不及你把城規會限制的土地釋放出來咁有效。現有的城規會,改變土地用途要過五關,斬六將,等到規劃出台,我都變叔叔了。當中的既得利益角力,嘿嘿,都不是容易處理呢。
施老闆才思敏捷,節目內我第一句問施老闆:「幾時加稿費?」「幾時都得,你寫得好的話,我調轉頭要留你啦。」言下之意,即係我寫得不夠好?「不過,你喺我度寫了兩、三年都無俾人踢走,都算寫得唔錯。」紙媒版位競爭大,真難捉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