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Fintech)呢個字,政府吹太勁,一般人先入為主都係覺得跟支付、P2P或虛擬銀行等應用相關,其實股票證券都有fintech的應用部分,比較多嘅係做分析工具。
例如新股是很多fintech項目想開發的部分,之後撈埋Big Data等概念應用,可以吹到天花龍鳳,不過,方法學和財經知識就出了問題。其中一個常見謬誤,就係過分強調保薦人的功能,然後單從保薦人的往績去推論新股的走勢,佢對於其他新股上市的角色沒有充分理解。
有時睇招股書,見到一串專業用字,行內人都未必知道邊個打邊個,財經記者更甚。
保薦人是新股上市的「奶媽」角色,未有甚麼「聯席帳簿管理人」、「牽頭經辦人」、「包銷商」等之前,保薦人最早會出現,負責文件、上市聆訊、盡職審查、律師會計專業人士初步協調等一堆routine又麻煩的工作。
在細股的世界,因為上市公司資源和知識不足,很信保薦人,所以保薦人通常有很大能耐去推薦御用的財經公關,做路演、搞媒體關係等。這是「需求面」的操作,保薦人比較可以幫助到股價的職能,在乎佢能否找到一個合適的財經公關。
至於招股書常見的角色,如「聯席帳簿管理人」、「牽頭經辦人」、「包銷商」等,在大隻新股上市過程中,內裡會有仔細的分工。「聯席帳簿管理人」當然係大粒,話事權相對大一點。不過,在細股角度,當中的分別並無大股咁大,分工無咁細,大致上都係處理「個餅點分」的問題,包括定價或者「分餅」的人有無異樣,係咪關連人士等,都係佢哋負責。這是「供應面」的操作,就是這班人去處理。
有時好像「牽頭經辦人」呢類角色,往往有點名過其實的感覺,倒是有點像幫證券行賣廣告一樣。試想想,好像幾個月前那些超級新股浪潮,甚麼眾安在綫(6060)、易鑫集團(2858)、雷蛇(1337)、閱文集團(772)之類,通常用的都是星光熠熠的bulge bracket國際級投資銀行。
如果可以在招股書掛個名,做個「牽頭經辦人」,跟超級大行並列,都係另類面上貼金,方便之後搵生意。
最後要解釋一下一個上市關鍵角色叫「全球協調人」,通常係大隻、暢旺的新股會見到呢個角色,因為喺理論上,香港上市的新股係接受全世界各地認購,所以就要有「全球協調人」去負責海外投資者部分。
不過,站在細股立場,呢個角色係多餘,細股鬼有海外投資者咩。咪又自己本地友,再夾內地友一起玩,真係咁多外國投資者對香港細股有興趣咩。